伴序网 > 社会 > 正文

​漫谈春秋战国霸主演变史之战国篇:“王者,不循古而兴”

2025-03-18 04:13 来源:网络 点击:164

漫谈春秋战国霸主演变史之战国篇:“王者,不循古而兴”

春秋时期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争霸战争中,霸主的主导地位较为明显,尤其是晋国的地位举足轻重,诸多中小诸侯国在霸主之争的历史变局中不断试图寻找自己定位,天下混乱。

战国时期战乱频发,但剩余的诸侯国的实力均不可小视

与之相比,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诸侯国的数量大为减少,土地和财富更为集中,但仅存的几个诸侯国的实力非常接近,国家之间的制约关系更为突出,为“齐桓晋文”一样的绝对霸主的出现制造了较大的困难。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以“战国七雄”为代表。三家分晋后,春秋第一强国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此时天下的诸侯国数量,已经从春秋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剩下二十余家。其中,以秦、齐、韩、魏,赵、楚、燕七国,实力最为强大,被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那些春秋晚期的强国都怎么样了?

除了晋国以外,战国前期,另一个发生重大变故的大国是齐国。春秋晚期晏婴去世后,田氏专权多年,前481年,田恒发动政变,杀死齐简公,立公子骜为齐平公。

前391年,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齐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封为诸侯,姜姓齐国为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六百多年前姜子牙建立的姜姓齐国自此终结。

田氏代齐,是战国时期的重大事件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但三晋的实力仍然在诸侯国中名列前茅,尤其是在战国早期,三晋常常结盟,继续占据诸侯国的主导权。田氏专政的齐国则紧跟三晋之后,成为东方不可忽视的力量。

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越国,则在战国时期陷入没落。越国的衰落源于落后的分封制,在其他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之际,越国却采用了早已被证明无法维持统治的分封制,另外,从疆域扩展上,越国偏安一方,极少参与中原诸侯国之间的事务,影响力逐渐下降,加之越国内斗频繁,越国君主不善于用人,反而多次爆发因王位继承引发的混乱,越国的国力已无法与中原各国相提并论。

前312年,秦国、魏国、韩国与楚国、齐国对峙,越国援齐攻楚,结果被楚国击败,越国气数已尽。此后,楚国一举灭掉越国,后越国王族后裔分散于中国南部一带。

春秋最后一霸的历史画上了句号,越国从此与战国争霸绝缘。

战国中期,战国七雄的形势已基本形成。

战国七雄形势图

得吴起者得天下?

读战国历史,很难不被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吴起所吸引。

吴起本为卫国人,他早年学儒术,后与其师傅曾参产生矛盾,吴起弃儒从兵,一生先后为鲁、魏、楚三国效力,他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政治与军事上都有很高的作为。

前412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 ,彼时吴起正在鲁国效力。鲁穆公有意重用吴起,但顾忌吴起妻子为齐国人,吴起为证明自己对鲁国忠心,将妻子杀掉。吴起小试牛刀,便率军大败齐军。后来,鲁穆公对吴起产生怀疑,吴起决意结束自己的鲁国生涯。

一代名将吴起,对于战国时期的走势造成了不可小视的影响

转投魏国后,吴起终于得以大展宏图。

三晋之中,魏国的实力本最为薄弱,更何况魏国的地理位置处于四战之地,不但韩、赵有意吞并魏国,秦国与楚国也对魏国虎视眈眈,稍有不慎,魏国便有可能面临灭亡的命运。然而,在危机四伏的外部环境中,魏文侯逆势而上,励精图治,使魏国后来居上,吴起当然也功不可没。

魏文侯以知人善用著称。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吴起、乐羊等贤士,变法图强。对内,他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大力发展农耕,颁布第一部地主阶级法典《法经》,约束国人行为。对外,劝说三晋结盟,重用吴起改革兵制,军事力量大增。

前409年, 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打秦国,吴起果然名不虚传,他先是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随后,攻秦至郑、洛阴、合阳,将秦河西地据为己有。据史料记载,吴起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所到之处,难逢敌手。

二十年后的阴晋之战,吴起率领未曾建立军功的五万魏军,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击败十倍于己的秦军,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

阴晋之战,吴起指挥5万军队以少胜多

吴起不但指挥治军有方,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儒将,著有《吴子兵法》,包括《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等篇。他曾向魏武侯指出,治理国家在于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

不过,后来魏文侯听信谗言,对吴起产生怀疑,吴起弃魏投楚。

吴起到楚国不久,便被任命为令尹,吴起在楚国再次大放异彩,他根据楚国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变化措施,制定法律,取消贵族爵禄,裁减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建设楚国国都郢。

吴起变法让楚国逐渐强盛,前381年,楚国援助赵国,与魏军在州西展开大战,楚军穿越梁门,驻军林中,饮马黄河,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的联系。赵国借助楚国的攻势,火攻棘蒲,攻克黄城,楚、赵两国大败魏军。

然而,吴起再次重蹈在鲁、魏的覆辙,这一次,吴起没能逃到其他国家避难,由于吴起大刀阔斧的改革触动了楚国贵族的利益,前381年,楚悼王一去世,楚国贵族便发动兵变攻打吴起,用乱箭将吴起射死。

一代名将吴起,就此陨落。

吴起在每一个地方都能建立标榜于世的功绩,最终却均因招人嫉恨怀疑而不得善终。

秦齐争霸登上历史舞台——“连横”与“合纵”的较量

魏文侯之后,魏国继续发展国力,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发起逢泽之会,标志着魏国成为新一代的霸主。

然而好景不长,次年魏国攻打韩国。齐威王增援韩国,魏国与齐国展开决战。齐国孙膑献计,减灶引诱魏军深入,在马陵设伏兵攻击,歼灭魏军10余万人,魏军主将庞涓自杀,主帅太子申被俘获,魏国的遭受重创。

历史上,“马陵之战”常被视为战国中期的起始点。

马陵之战后,魏国元气大伤

如果说晋楚争霸是春秋时期的主线的话,那么战国时期唱主角的则毫无疑问是秦齐争霸。

马陵之战后魏国衰落,秦、齐、楚开始呈现并驾齐驱之势。

前334年,迫于秦、齐、赵进攻,魏国开始朝齐,与齐在徐州相王,缓和矛盾,周王室失去最后的权威。

齐、魏称王,令赵、楚大为触动,次年赵军、楚军出兵击败齐军、魏军。前330年,秦军击溃魏军,收复昔日被吴起攻下的河西。

此时,秦国意欲继续东进,秦国与齐国两大豪强展开了争取其它诸侯国、孤立对方的斗争,韩、魏、赵、楚、燕等国,在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中摇摆,上演了一出“连横”与“合纵”较量的好戏。

魏人张仪来到秦国,向秦惠文君献上连横之策。他建议秦与魏、楚交好,进攻韩国,挟天子以令诸侯,随后再攻取魏、楚的领土,迫使天下诸侯都对秦称臣,秦可称霸天下。秦惠文王大喜过望,以张仪为客卿。在张仪的鼓动下,秦军攻打魏国,又将所夺土地还魏,迫使魏国首先事秦。

为了与秦国对抗,魏将公孙衍行合纵之策,促使魏、韩、赵、燕、中山五国联合抗秦。魏惠王以公孙衍为魏相,魏、楚、燕、赵、韩五国以楚怀王为首,第一次合纵攻秦,被秦击溃。

合纵连横示意图

前313年,楚怀王两次攻秦均遭到惨败,楚国强国地位瓦解,再无力与秦、楚抗衡。

此后,秦不断攻击三晋,占领巴蜀全境。巴蜀之地,物产富饶,土地肥沃,为此后秦国的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循古而兴——秦国的崛起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鞅为论证变法的必要性而说出的这句话,或许是对战国时期形势变化的最好解读。

前359年,秦孝公决意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改变秦国的颓势。事实证明,这一举动成为了整个战国历史的转折点。

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和统一度量,重视农产,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之法,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改革,使秦国走在了其他诸侯国的前面。

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得强盛

不过,此时的天下争霸中,齐国仍略占上风。

直到公元前284年,发生了另一件改变战国走向的重大事件,燕国名将乐毅率燕、赵、秦、魏、楚五国之兵联合攻齐,一举攻破齐都临淄,夺其大部分疆土,齐国差点灭亡。

乐毅之功,可与吴起相提并论。尽管最终齐国幸免于灭亡的命运,但此次惨败让齐国元气大伤,基本丧失了与秦国争雄的能力。

秦庄襄王即位不久,便派遣丞相吕不韦率兵灭东周。

嬴政即位后,赵、楚、魏、韩、燕五国以楚考烈王为纵约长,试图攻打秦国,为反秦做最后一搏。秦军在函谷关击退诸侯联军。

秦始皇统一六国,睥睨天下

前236年至前221年,嬴政采纳尉缭破六国合纵的策略,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然后先后灭掉六国,统一全国。

"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前221年,秦朝完成大一统,波澜壮阔的春秋战国时期宣告结束。

纵观整个战国时期,强者,“不循古而兴”,率先变法改革、有所作为的国家往往能够先声夺人,占据主动权,而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者,则往往难以逃脱覆灭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