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序网 > 杂谈 > 正文

​交趾太守士燮

2024-11-03 01:41 来源:网络 点击:

交趾太守士燮

交趾太守士燮

士燮(xiè)(137年-226年),字威彦。其先本鲁国汶阳(今汶上)人,后徙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

士燮年少时师事学者刘陶,其后逐渐升任交趾 ( 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 太守。后被朝廷加职绥南中郎将,迁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在步骘接管交州时积极配合,归附孙权,被孙权加为左将军;此后又因诱降益州豪族雍闿而迁任卫将军,进封龙编侯。任交趾太守四十年。黄武五年(226年),士燮去世,享年九十岁。有《士燮集》、《春秋经注》、《公羊注》、《谷梁注》等传世,今多已佚失。

士氏家族是汉末三国实力雄厚的地方势力,士燮及其三个兄弟共领四郡,占岭南疆土过半。在岭南及越南历史上,士燮威望极高,不在南越王赵佗之下。后越南陈朝追赠士燮善感嘉应灵武大王。

王莽之乱,避地交州。至燮父赐,桓帝时为日南太守。燮少游京师,事颍川刘子奇,治《左氏春秋》,察孝廉,补尚书郎,公事免官。父赐丧阕后,通儒术,举茂材,除巫令,迁交趾太守。(交趾,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 燮体器宽厚,谦虚而下士。时值董卓作乱,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耽玩《春秋》,为之注解。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交趾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虽窦融保河西,曷以加之?官事小阕,辄玩习书传,《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又尚书令兼通古今,大义详备。闻京师古今之学,是非忿争,今欲条左氏、尚书长义上之”。其见称如此。

燮弟壹,初为郡督邮,后燮表壹领合浦太守,次弟蒴领九真太守,萌弟武领海南太守。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鸣钟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烧香者常有数十。妻妾乘辎帡,子弟从兵骑,当时贵重,震服百蛮,尉他不足逾也。是时,交州、苍梧等地时局多变,人事屡更,汉赐燮玺书曰:“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趾太守如故。”后燮遣吏张旻奉贡诣京都,是时天下丧乱,道路断绝,而燮不废贡职,特復下诏,拜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骘到,燮兄弟奉承节度,权加燮为左将军。建安末年,燮遣子廞入质,权以为武昌太守,燮、壹诸子在南者,皆拜中郎将。燮又诱导益州豪姓雍闓等,率郡人民使遥东附,权盖嘉之,迁卫将军,封龙编侯。弟壹偏将军,都乡侯。是故,燮事权以忠,权侍燮以礼,厚加宠赐,以答慰之。燮在郡四十余年,黄武五年(226年),年九十卒。

是故,士燮于大乱之中静观时势,精习儒学,以儒术治郡,在郡四十余年,万里之外,边塞疆场相安无事,百姓安居乐业,长久旅居异乡者皆蒙其惠而庆幸,乃至中原名士多往其郡“避难”,燮以礼侍之。名士又助其传播儒术。燮施以仁政,政绩功勋卓异,深蒙吴侯孙权尝识,一再拜将封侯,非所易也。尤以九十高龄而寿终,时所罕见。

另,士燮有一段死后而复生的故事。葛洪神仙传曰:燮尝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捎]消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复常。董奉字君异,候官人也。

士燮为政开明,在他的统治下,交州为当时的世外桃源,居民富庶,安享太平四十余年。许多中原人也纷纷南下交州避难,带来了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学文化,促进了交州的繁荣发展。

士燮热爱学术,治学精微,而且胸怀若谷,宽厚待人,礼贤下士,所以数以百计的中原名士前来投靠他,其中名望较大的有刘熙、薛琮、程秉、许慈、刘巴、许靖、桓晔、袁徽、牟子、康僧会等人。牟子便是在这个时期,写成佛教要籍《牟子理惑论》。

士燮喜爱儒学研究,重视儒学传播,与前来交州避难的儒家学者一起交流儒家学术,著书立传,掀起了交州儒学兴旺发达的局面,造就了岭南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正是士燮的统治和他对教育文化的重视,使得儒学在交趾地区的传播得到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交趾成为当时南方的学术文化中心。

交州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海陆交通使其在汉代三国时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它既是中原文明对外交流的窗口,又是了解引进外来文化的南大门。士燮掀起的儒学热深深地影响了越南等周边国家,受到了越南民众的高度赞赏,。越南史学家吴士连说:“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邦,自士王(即士燮)始,其功德岂特施于当时,而有以远及于后代,岂不盛矣哉!”(《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全书士记》)士燮被越南统治者和学者尊奉为“士王”、“南交学祖”,先入帝王庙,后入文庙,至今祭祀不绝。

士燮不仅将儒学传入交州,而且对越南文字的创造也作出了贡献。明代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说士燮“取中夏经传翻译音义,教本国人,始知习学之业。然中夏则说喉声,本国话舌声,字与中华同,而音不同。”士燮为越人创作‘喃’字,假借汉字形声演为越字,为古越文字之嚆矢。士燮并将汉字音韵译作越声,平仄都有一定方式,越人之所以能吟诗聊对,都是因此。正由于此,越南人至今怀念、歌颂士燮的功绩。

参考文献书籍:《后汉书三国志》(卷四十九吴书四。裴松之注。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明创修《汶上县志·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