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序网 > 社会 > 正文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蓦然回首,希望总在灯火阑珊处

2025-04-02 08:17 来源:网络 点击:165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蓦然回首,希望总在灯火阑珊处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作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元宵节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元宵诗词意境幽,翻开汉文化节典,寻找元宵节的味道,李商隐的一首《观灯乐行》曰: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这是每年不可多见的日子。帝王之都,到处月光如水,花灯如山,装饰华丽的香艳的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都会在这个日子里走上街头欢庆节日。

诗人虽然身处花灯如海、处处繁华的帝都之中,却无心赏月。

月圆的时候总是让人想起团圆,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月圆之夜阖家团圆。那些不团圆和不圆满,总会在这样的夜里勾起伤心。又如明•王磐:

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

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

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祗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

诗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

曾经的元宵节里,人们团圆,载歌载舞庆祝节日;而今处处都是叹息之声,没有了载歌载舞,只有深深愁怨。和曾经的繁华热闹相对比,越发感觉凄凉。曾经的繁华热闹都被凄凉冷清替代了。那时候的诗情画意,对酒当歌,现在都没有了情趣。本来春风和梅花都是诗兴大发的对象,而今都被这失意的情绪辜负了。今昔对比,反映出明代国家日渐衰败,百姓生活每况愈下的情形,对老百姓的苦难生活深表同情,对官府的残酷统治表示强烈不满。

每逢佳节倍思亲,元宵之夜,有美好的心绪,也有对家人的怀念,对爱人的无限相思。而在这种时候,远离亲人的游子更会感到寂寞冷清,回忆往事也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首明·王守仁的《元夕二首·其一》诗曰: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故乡的今天正是元宵节,我却在荒村独坐,寂寞冷清。诗人把这种感受如实写来,更加显得真挚、深沉。

这首词实在太著名了,尤其最后两句,可谓家喻户晓,就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不止迷醉了多少痴情怨女的心。那意境,那痴情,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孤芳自赏,那怀揣梦想的专注,总会让我浮想联翩…

这曲调虽有些空落、惆怅,却有“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全然没有欧阳修:“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那种忧伤之感。

元宵节大多诗人,词人写的都是京城花树银花不夜天的盛况,只有唐伯虎这首《元宵》,描写的是农村人过元宵节的场景。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唐伯虎的诗作,常常诙谐幽默,他的这首诗也不例外。尤其是“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语言非常轻快地描写了当晚的月光丽景,灯月辉映的乡村是美的,灯月映照下的村女则更美。她们青春焕发、喜气洋洋、尽情欢笑。唐伯虎这首《元宵》全诗意境优美感人。

人世之飘忽,往往颠沛流离,又何苦久久不能释怀。望天上月缺又月圆,看花谢又花开,有花开,便有花落;有缘起,便有缘灭;有重逢,便有别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希望总在灯火阑珊处。

愿前路春光明媚,愿岁月温柔相待。

愿佛光普照,法喜充满!祝大家三宝加持,福慧双增!

祝愿大家:燃灯破无明,智慧照人生。日夜观自在,时刻妙吉祥。

元宵快乐,欢喜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