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序网 > 社会 > 正文

​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中以柔克刚的处世哲学

2025-04-01 15:15 来源:网络 点击:164

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中以柔克刚的处世哲学

说起道家思想的时候,很多人想到的是“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

“不争”好像成了道家思想的代名词,由此也引起很多人生态度比较积极的人的抵制。

毕竟人生在世,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职场工作,总有一些时候,就算你不争,别人也要争。

还有句俗话,叫“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在现如今这样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道家的“不争”,真的可以吗?

一、《道德经》中的不争,实际上是“争”的方式

春秋战国以后,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他是一个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人。

马不停蹄的扫灭山东六国后,秦始皇没有停下他的脚步,而是向北让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却匈奴七百余里。”向南派赵佗等人帅五十万大军南镇百越。

大秦帝国的战车,轰隆隆驶过山川河流,一刻也不曾停息,然后十五年,国家二世而亡。

秦朝以后,刘邦在大秦的废墟上建立汉朝,其实汉朝刚建立的时候,向北受到匈奴的欺负,南方赵佗基本上等于佣兵自立,处境不可谓不恶劣。

作为大汉朝的开国之君,刘邦没有争,不但他没有争,他的儿子、孙子文景二帝,也没有争。于是采用“黄老之术”治国,国家太平六十余年,休养生息,等到汉武帝登基以后,靠着这60年“不争”积攒下来的财富,横扫匈奴,收复南方,大汉帝国的边疆延伸到了中亚!

原来《道德经》之中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争的一种手段。

二、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不争”是为了积蓄力量,等待“争”的时机

中国还有句俗语,叫“伤其十指,不如短其一指。”

自然界里也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往往越小的动物,其面对危险的时候叫声越大,表现的越夸张。

而真正的猎手,诸如虎豹蛇蝎,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无声息的靠近,一击毙命。当老虎长啸山林的时候,是最安全的时候,一旦它沉默,其它动物就要小心了。

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各种宠物狗里面,往往越小的,诸如泰迪之类,遇到危险时叫声越响,表现的越张牙舞爪。而真正的猛犬,比如藏獒,很少吠叫。

现代社会中,固然因为信息的发达,生活节奏的加速,很多人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没有耐心,事情往往表现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状态。一些没有能力的人,只因为会表现,就抢占了先机。

但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曾说的:

“你能在一些时间欺骗所有人,也能在所有时间欺骗一些人,但绝不可能在所有时间欺骗所有人。”

那些自己没有真本领的人,不管在浪潮来临的时候争的多么激烈,可当浪潮退却的时候,往往也是最先死掉的人。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道德经》中的不争,正如水流一样,是在平时积蓄力量,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自然能够水到渠成,而且根基稳固,任谁也不能轻易的推倒。

三、上善若水,只有不争,才可以得到百川汇集,最终拥有大海的力量

古往今来,不管是朝堂战场,还是商场职场,不管你开局多么辉煌,最终决定胜利归属的,还是自身的实力。

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强中自有强中手,一个人个体的能力再强,都有可能被别人超越。而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真正决定一场争斗胜负的,大多数时候都要看谁能够借用集体的力量更多,这就是“势”。

而怎么将别人的力量转化为自己的力量,就是关键中的关键。

日常生活中什么事情都要争一下的人,他的进攻性太强,大多数人面对这种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防守,在防守的心态下,自然很难交心,更别提学到别人的能力。

但“不争”的人就不一样了。

正如《道德经》中所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正如同江海之所以能成其大,那是因为江海总是处于下方,位于高出的河流自然而然的就流到了江海之中,汇聚成浩浩荡荡的大江大河,或者一望无际的汪洋。

因为平常不与人争,亲和谦虚,而没有攻击性,自然会有很多人围绕在他的身边,在不知不觉之中,互相砥砺学习,集众人之所长为我所用。

所以说,只有平和,日常小事上不争,才能有效的汇聚力量,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以后积攒下雄厚的实力。

以退为进,厚积薄发,正是《道德经》中不争而争的真正含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经中的“不争”,实际上只是一种手段,是方法论。它所隐藏的内涵,恰恰是争。正如儒家文化之中的“中庸”一样,很多人将其理解为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这显然是不对的。

真正的中庸,是强调在做事的时候要掌握好度,实际上恰恰是有主见的代名词。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求诸于内,即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先从自己的身上入手,能力不够就积攒能力,方式不对就改变方式。

但这种求诸于内的方式,并不是让人一味的退却,而是在明知道改变不了世界的时候,就强大自己,使自己适应世界的角度,积极的去实现目标。

正如《道德经》中所言: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