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序网 > 杂谈 > 正文

​知府属于什么档次的官?表面是正厅级,实则是妥妥的副部级别

2025-02-09 09:03 来源:网络 点击:

知府属于什么档次的官?表面是正厅级,实则是妥妥的副部级别

图丨九思

文丨九思

提起清朝的知府,您是否也和许多人一样,总觉得这是个不太重要的官职?影视剧中的形象设定,更加深了这种印象。

其实,若从清朝時期的官僚体系来看,知府的品级和地位,绝非如此简单。今天,就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一历史官职的真实内涵。

以广东省为例,如今广东省的副部级干部至少有35人,而正厅级则不下250人。可是在辛亥革命前,广东全省的四品以上文官才21人而已。

10个知府,全部是从四品,仅次于三品的按察使和盐运使。由此可见,清代知府的行政级别远远高于表面看来的正厅级,它实际上应该是现在的副部级,和市委书记平级。

那么为何朝廷要将知府安排在如此高的行政级别呢?

第一,清代奉行积极的地方自治政策。中央集权较弱,大量地方事务都交给地方官员处理。因此知府手中握有很大权力,需要配备相应的行政级别。

第二,清朝领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限,需要依靠知府维持地方秩序稳定。所以知府必须具备较高的行政级别,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知府任期很长,平均在一个任上可以待上三五年,有足够时间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具备较高的行政级别以匹配其事权范围。

第四,知府选拔范围多为翰林院官和各部的司官。这些人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政治资历,如果安排在太低的行政级别上也与其不符。

所以说,知府之所以可以被看成副部级干部,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表面上只是个正厅级小官,但实则地位崇高,可谓是皇帝的心腹爱将。

如今想要当上知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现在的副部级都需要严格的提拔顺序,岗位少之又少,竞争异常激烈。

那么想要成为知府,在清朝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其实在清代,大多数知府都不是从基层官员中提拔上来的。真正的基层官员如果想升为知府,那是异常艰难的。

知府的任命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翰林院出身的官员。翰林院是管理文官的部门,出身这里的大多是皇帝的心腹手下,具有较高的政治资历。这些人往往可以越级提拔,直接担任知府一职。

二是各部门的司官。各部门的司官地位也很高,直接管理部门事务。有经验的司官也常常被空降到各省担任知府,不需要从基层做起。

反观起步于州县的基层官员,想要一步步升到知府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朝廷任用知府,多秉持皇帝的主张,皇帝只会任用他认为靠得住、信得过的人。至少也是他脑中有印象的人,才会被提拔为知府。

所以,想要成为知府,最好的方法就是入选翰林院,然后获得皇帝的赏识。如果无法进入翰林院,也要想方设法进入皇帝的视野,让皇帝对你有所印象。这是清代官场的现实。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知府确实是鸟官,但是对于翰林官员和部门司官而言,如果不能提拔到知府位置,那才是真正的失败。因为知府意味着进入中高层统治阶级,地位崇高。

今人或许会问,知府权力那么大,地位那么高,为何还会有像《雍正王朝》里描写的那样无能的知府?

这也不难理解,小说和电视剧终究会有夸张的描写,现实中的知府不会那么无知无能。即便是翰林和部门司官出身,也难免有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个别知府能力的确可能有问题。

加上皇帝也无法完全了解每个知府的真实能力,空降任命难免会出现失误。就算真的遇到无能的知府,也很难被免职。知府任期很长,平均三五年,中央不太容易干预。

所以个别知府出现问题也是无可避免的,但总体而言,大部分知府还是能够胜任工作,将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的。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