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序网 > 杂谈 > 正文

​明代王大年:吾村早有好施人

2025-02-14 03:07 来源:网络 点击:

明代王大年:吾村早有好施人

在我刚刚有记忆时,便听父亲说我们村上,明代时出过一个大官,名王大年。他曾任汝阳知县、云南道御史、甘肃巡按等职务。其家与我们武姓祖宗打官司,王氏族人坐在座位上,武姓先祖跪在地上。当时的我六七岁,听后,脸上有点茫然。现在知道,那时的我是在思考官民的差别。

王、武两姓祖先打官司的事,不只父亲说,其他人也说。这样的话,无形之中就造成了王、武两姓人潜意识的敌意。但是,多少年过去,我没有受此影响。我的王姓挚友很多。我的父亲,也有一个王姓仁兄弟。时间,是淡化是非的强有力因素。几百年前的事了,我们管那个干什么?现在也没有进士了。巡按,是一个什么官呢?

历史进入2015年,我产生了书写聊城历史上清官能员的想法。我村有道行的医生王名扬兄对我说,我们村的王大年,值得一写。

这医生哥哥,让我敬佩。他是我们村第一个考上中专学校的人。他的话,我相信。

我们那个村庄,名武堂。村名的来历是:唐朝时村名为五堂子,当时村中有一寺院,正堂塑有五尊武神之像。明代,此村分为五处小村,袁家景、王家道、张家胡同、董家花园、武家堂子。由于人口增多,五处小村连在一起,统称五堂。后来,便名为武堂。

既然此村唐代就有,但我想了,我们村上好多伙伴的小脚趾上,都有一块多余的东西。有这东西的人,都是从山西省洪洞县老鸹窝移民过来的。那么,唐代遗传下来的我村之人,莫非都让朱元璋还有那个一度称为燕王的朱棣杀害了?

无据的推论,不必说了。万历四十一年(1566年),村上出现一个有学问的人,王大年。这一年,王大年成为进士,授河南汝阳县知县。后被提拔为云南道监察御史,历巡京、通二仓,陕西茶马,加太仆少卿,再按甘肃。王大年为政“精详宽裕,俾民爱畏”。他天性廉洁俭朴,虽然为官多年,但“产不过中人”。

天启年间(1621-1627),宦官魏忠贤专权,被称九千岁九百岁。从朝廷到地方,多数官员或为升迁,或为自保,主动与魏忠贤接近。流风所及,王大年也难免俗(但是,他并没有借此干什么坏事)。因此,崇祯初年清算魏党时,王大年以“阿附”魏忠贤的罪名名列逆案,被罢去官职。

家居期间,发生了这样一件可以记述的事:王大年在甘肃长期做官,多有惠政。甘肃人对他念念不忘。一个地方官体察民意,暗中派人携带“羡金”三千两,来到王大年家。这人对王大年说,这三千两是甘肃百姓对您的报答。“羡”即“羡耗”,是政府征收赋税时为防止折耗,而额外加征的钱粮。各级官员“捞油水”的主要渠道,就是“羡耗”。王大年为政清廉,从来不以“羡耗”中饱私囊,家境自然平平。对他来说,三千两是一个大数字。王大年不为所动,对来人说:“我当官的时候不带来,难道赋闲在家了倒愿意接受?你赶快拿回去吧!”来人跪下,请求说:“银重途长,不能远带。”无奈,王大年只好收下。但是,这三千金他并没有私用,而是办了几件公益之事:一是维修寿张县文庙,二是修缮南台寺,三是置义田百亩。遇到荒年,王大年总是舍粥济贫,救活百姓。这样的人,不比横行乡里的官绅强过百倍?他虽名列逆党,但仍不失为一个清正的好官。

至于他的死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让李自成的起义军攻打寿张时一箭射死的,有说是避难直隶河间时去世的。遭逢那样天崩地裂的战乱年代,谁都难有好的命运。死后,王大年被祀于寿张乡贤祠。

他的著述,多已散佚,现仅存文数篇、诗二首。诗二首如下:

王孔源诸契夜集潭上竹坞

林事常宜晚,山居会亦稀。

微烟犹辨竹,轻露已添衣。

客有山公度,谈忘海父机。

相逢须剧醉,满挟月明归。

饮宋鹿游湖渚泛舟月夜

龙湫沙外草堂边,百亩湖光半种莲。

清润最宜晴树雨,迷茫时爱晚林烟。

笼鱼有客频呼具,弄笛何人肯系船?

忆得此生长此醉,不须浪费买山钱。

“清润最宜晴树雨,迷茫时爱晚林烟”,这一联诗句,可说是体物细微。看来,那个时候的官员,做诗与书法,是他们的基本功夫。无意为之,往往易出较好的作品。

(选自《木铎清音:聊城历代清官》作者:聊城 武俊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