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序网 > 生活 > 正文

​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恩怨和矛盾

2023-12-18 12:15 来源:网络 点击:

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恩怨和矛盾

李鸿章(1823年2月——1901年11月),晚清时期的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和推动者,安徽合肥人,字渐甫,号少荃,别号省心,谥号文忠。

作为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或许,他最被后人诟病之处,是代表清王朝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左宗棠(1812年11月——1885年9月),晚清时期的重臣,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湘军将领,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和推动者。

作为清朝后期的著名大臣,左宗棠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受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剿灭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平叛陕甘回乱等重要事件。他的一生,最被后世记住的是平定新疆叛乱,维护祖国领土的统一。

后世人人都知道,满清的“中兴三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他们同属于改革派,都是顽固派的眼中钉。可是,为何李鸿章和左宗棠之间,矛盾会大到不可调和,进而最终决裂的程度呢?

李鸿章长期在官场混迹,逐渐养成了处事谨小慎微的性格;而左宗棠,长期领兵在外,军人特质非常明显。可以说,两个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一个更像是政客,一个更像是军人。所以,他俩的冲突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李鸿章作为政客,在与西方列强的长期交往中,逐渐认识到了之间的差距,也丧失了民族的自信心。他了解双方实力的悬殊,只看到了纸面的实力,担心在与列强的交战中落败,所以,极力避免与西方侵略者作战,犯了投降主义的错误。

而左宗棠,他并非是一个“唯战是图”者,并不是说凡事都主张使用武力解决。在左宗棠眼中,是战是和不仅仅是军事,更是民族精神和民间协助,以及当时敌我双方综合考量的结果。能否在战场胜利,是一项重要因素,而非是全部因素。

正因为李鸿章的“对内强硬和对外软弱”路线,与左宗棠的“对内强硬怀柔相济,对外张弛有道”路线产生激烈的纷争。由此,李鸿章和左宗棠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李鸿章固执的认为:中国落后,根本无力与列强抗争,谁要是主张打,谁就是误国误民。但左宗棠也坚定的认为:列强尽管比我们国力强大,但是,并不是我们就一定会打输,即便是战场打输了,也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途径来弥补。

另外,在军事策略上,两人也意见向左。李鸿章是彻底的“海防派”,坚持打造一支新式的海军,从海上限制列强的侵略。最明显的事迹,就是他一力促成建立的北洋水师。但左宗棠,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陆军的建设上,他可以说是一个“陆防派”,他认为,大清国力面积广阔,尤其在东北和西北地区,边境争端不断,应该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常规的陆军,之后有了精力,再发展海军也不晚。

但是,在国内改革和发展民生等方面,二人的意见和态度高度吻合,几乎是一致的,不然也不会共同成为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例如,李鸿章积极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工艺,主张修建水利设施和交通设施。左宗棠对此完全支持,甚至多次上书附议和支持。

不过,二人在权势上,李鸿章的要远远高于左宗棠。究其原因,除了李鸿章善于做官以外,实事求是的讲,

在收复新疆之前,李鸿章的功劳远在左宗棠之上,那也是不争的事实。

李鸿章和左宗棠,其实本源都是一致的,都是跟随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而起家的。左宗棠是湘系代表人物,尽管受到了曾国藩的提拔,但基本属于同辈人。而李鸿章是淮系的代表人物,还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所以,其实李鸿章要比左宗棠小一辈。

曾国藩去世后,由于李鸿章更善于经营官场,所以朝中大臣多赞成李鸿章接替曾国藩,成为洋务运动的领袖,应该来说,在当时“同光新政”中,李鸿章的影响确实盖过了左宗棠。不仅如此,李鸿章还具备非常杰出的外交能力,如果说,左宗棠在军事和洋务方面能够和李鸿章比肩的话。

在外交方面,李鸿章的影响完全是左宗棠不能比及的,当时甚至被人称为“东方的俾斯麦”。当时的俄国、日本等国,甚至点名邀请李鸿章访问。

客观的讲,李鸿章绝不是一个卖国贼,他的行为主要源自于信心的不足,他是出于真心维护清朝统治,可惜馊招误国,本无此意却每每卖国。而左宗棠,为人智勇双全,有勇有谋,论综合才能,应该强于李鸿章。但是,左宗棠的脾气太坏,是个非常倔强的怪老头,到处树敌。

原创作者:文史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