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序网 > 杂谈 > 正文

​浔江水畔寻光明:人民海军报社老社长林彬的传奇人生

2025-01-17 01:59 来源:网络 点击:

浔江水畔寻光明:人民海军报社老社长林彬的传奇人生

文丨彭化义

【林彬简介】原名林宝光,广西梧州人,1922年3月出生,1993年3月16日逝世。1937年12月参加广西学生军,1940年3月中共安徽省来安县城区区委书记,1941年2月淮南津浦路东新路东报社编辑,1941年8月新四军二师直属队政治处宣教干事,1944年12月淮南津浦路西新民主报社编辑,1946年7月军调部中共代表团淮阴执行小组参谋,1946年12月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战地报社编辑,1948年8月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战地报社主编、编辑部主任,1949年9月华东军区海军新华支社采通室主任,1950年2月份华东军区人民海军报社主编、编辑部主任,1952年2月军委海军政治部宣传部杂志社编辑,1957年2月军委海军人民海军报社总编室主任,1960年人民海军报社副总编辑,1980年人民海军报社总编辑(社长),1984年12月离休。

在人民海军报社同仁的心目中,林彬是非常非常古怪的老头,他个子不高,且又瘦小,平时话语不多,脾气不小,工作中原则性极强,不好通融;同时他又是个神秘的老头,都说他曾是地下党,经历坎坷,故事很多。由于他平时很少与人交流,即使一起战斗了一辈子的老战友,也很少知道他的详细经历。因此,关于他的故事,也就成了无从考评的传说。直到最近,由于撰写报社简史的需要,笔者有机会查阅了老社长的档案,有关他的许多传闻才得以证实。

出身贫苦,向往革命

蝴蝶山下,浔江水畔,有一个秀美的小城,这就是广西梧州。它不仅是广西的明珠,而且也是祖国西南的明珠。然而,即使这样一座秀美的城市,在那个国破山河碎的年代,也是千疮百孔,破败不堪。老百姓的日子,更是苦不堪言。

1922年3月的一天,春天的广西梧州还不时掠过丝丝凉意。郊区在乡下的一座农房里,随着一阵声音弱小的哭啼,林彬出生了。

母亲生下林彬不久,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不久又改嫁,留下幼小的林彬,与同父异母的哥哥相依为命。兄弟两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却在患难中相依为命。为了能送弟弟进私塾读书,十五六岁的哥哥就进了造纸厂做工,挣钱供养弟弟上学。

谁知,破屋偏遇顶头雨,1932年,刚刚10岁的林彬又失去了哥哥!哥哥因患上流行性霍乱,无钱治疗。离林彬而去。这对林彬是多么大的打击啊!哥哥死后,他不得不提前“小学毕业”。但是,林彬不甘心,他还要上学,还想读书。1933年,当听说县立中学招收公费学生时,毅然了报名,终以优异成绩考上县立中学,靠上奖学金进行自己心爱的学业。

1936年,在县立中学读书期间,林彬开始渐渐接触到一些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的书藉,受到进步思想的教育和影响。根据广西当地政府的要求,从第3学期开始,梧州县立中学与广西所有中学一样,开始实施青年学生军训和军事化管理制度,梧州县立中学的军训大队长、中队长和教官,都是从省城里派来的,他们介绍的,多是李宗仁、白崇禧等军政要人的情况。那时,参加军训的所有男生,要全部剃成光头,林彬也不例外。此时的林彬,由于接触了进步思想,同时阅读了一些新文学小说、诗歌、散文等,继而对写作产生了兴趣。他开始创作一些文学作品,据熟知他的老同志讲,林彬当时撰写的一篇有关抗日内容的文章,还被茅盾先生发起的“中国抗战之一日”征文活动收录,可惜现在难以找到那本收录林彬文章的集子了。

随着读书成本的增加,仅靠政府供养不够了,林彬必须学会自己养活自己。从1937年初,参加军训结束毕业会考后的林彬,就开始自己找工作了,但都因为他个子太瘦小,没有老板收留他。这使林彬陷入极度苦恼之中。那些日子里,他天天忍着饥饿,一边跑书店学习知识,一边等待机会。终于,两个月后,他听到了广西大学附属高中招收工读生的消息,他立即前往报名,如愿以偿。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广西梧州也与全国一样,广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听说广西有人组织抗日服务队,林彬立即前往参加,但由于该组织全是自费的,他没能力参加。接着不久,林彬听说广西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总司令部招收初中以上的青年入伍,组成广西学生军,是专门打鬼子的,林彬积极报名参加。当时,报考学生军的青年学生很多,有2000多人,梧州区只录取20名,考试内容是回答一些时事及军事常识,同时写一篇作文,林彬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被广西学生军录取后,林彬于1937年10月来到桂林报到,集中到市郊的李家村待命。当时,这支刚刚组建起来的学生军的编制是大队,共300人,其中一半是广西师范专科学校的毕业生,一半是从广西各地录取的,分别编为男女两个中队。

广西学生军大队在桂林李家村整训了两个月时间,这期间他们一方面是学习一些基本的军事课目的培训与操作,一方面是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和发展民兵工作,抗日宣传方面主要是印刷标语传单、出版墙报、排演话剧、练习唱歌等。在这样的队伍中,林彬虽然个子瘦小,但是十分活跃,他与大家一样情绪高涨,穿梭于大街小巷。他做好了随时奔赴战场的思想准备。

1937年12月,根据上级命令,广西学生军从桂林出发,一路北上,要开赴抗日前线。可是当他们经过衡阳到达武汉,进而继续前往上海前线时,上海南京相继失陷,他们不得不留在武汉待命。

北上受挫,并没有使学生军的学生们的抗日热情受到影响,他们没有无所作为,而是跑遍武汉各地,与当地青年学生联合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张贴标语,组织座谈,联合演出,引起了轰动的反响。在汉口的蛇山公园,林彬与同学们到附近的医院慰问伤员,在街头展开抗日演讲宣传,他们还请来许多抗日领导人前来讲课和作报告,像周恩来、叶剑英、张爱萍、郭沫若等,都给他们讲过课或者作过报告。听了这些讲课和报告,使林彬深受教育启发,他渐渐认识到,在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抗战的胜利,就没有国家的未来,就没有人民的安宁和幸福,也就没有自己的前途和理想!这使得他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更加向往中国共产党。

1938年2月,林彬所在广西学生军途经河南信阳,到达了安徽的六安寿县,准备去淮河抗日前线,他们先到驻田家庵、洛河一带的部队进行慰问宣传,经过一个多月的边宣传边前进,又到达了合肥。当时,广西军第21集团军总司令部就驻扎在合肥。到这里后,学生军中出现了两种声音:大队长黄芝同及部分同学,主张北上,随11集团军(总司令是李仙品)工作,副大队长朱澄霞及部分同学则动员大家留下来,在21集团军。愿意留下来有80多个人,林彬就在这种80多个人当中。走的编为广西学生军第一中队,留下的编为第二中队,由钟少熙为队长,朱澄霞为指导员,两人都是女的。

分编不久,林彬所在的第二中队就深入江口等地做抗战宣传发动工作。不几天,发生了一件令林彬震撼的事情:一架苏联援助中国抗日的飞机,因故障迫降到霍邱县境内,驾驶员负了伤,当地人民发现后立即开展救助,把伤员护送到县城抢救。林彬他们闻讯后,抓住这个素材和机会,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发动大家参加慰劳活动,人们纷纷送鸡蛋、水果、鲜花,林彬等在活动现场高唱《国际歌》,苏联飞行员也跟着唱了起来,气氛十分热烈。

追随光明,参加组织

激情的岁月,培育激情的青年。党的影响和教育,使得林彬由一个单纯青年,渐渐变成一个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关心人民的热血青年。

由于在当时的河口一带是共产党的根据地,群众的觉悟很高,特别是青年和妇女,他们对主张抗日的学生军非常热情,给学生军讲述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林彬感到了为什么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因为共产党处处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那时,城市小巷,农村田头,到处有林彬和同学们振臂高呼的身影。

可惜的是,这种时光没过多久,学生军就又要向前线出发了。可到达阜阳时,他们听到前方传来消息:徐州失陷了!此时的国民党军队已经溃不成军,学生军不得不回头到了河南固始,短暂休整后,又到了安徽。耳闻目睹,林彬和同学们看到国民党军队如此贪污腐化,克扣军饷,士兵生活很苦,士气低落,没有战斗力,进一步认定一个道理:中国要取得胜利,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

这时的林彬,内心十分向往共产党,可是他却感到十分焦虑:到哪里寻找共产党呢?林彬发现学生军中不少同学那里有宣传马列主义的书籍,如《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等,就偷偷借来,如饥似渴地阅读学习。越读内心越明亮,越读理想追求越坚定。

1939年3月,林彬被安排到立煌安徽省军事政治干部训练班从事教务工作。训练班主任由当时的省主席廖磊兼任。据说,廖磊是国民党军队中少数主张抗日的将军,他那里需要大量干部,期望从训练班能补充一些骨干。训练班每两个月为一个培训期,下面分6个中队,共五六百人。

林彬在训练班那里工作了两个多月。也就是在这期间,林彬认识了身为共产党员的甘怀动同志。甘怀动经过反复考察培养,认为林彬是个可靠的进步青年,1939年3月13日深夜,由甘怀动介绍,林彬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训练班附近的一个小房子里,林彬与介绍人甘怀动,还有一位叫梁先伦的同志,共同为林彬举行了简单而神圣的入党宣誓仪式。微弱灯光中,只见林彬有力地举起右手,庄严向党宣誓:“我坚决拥护党的纲领和党章,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为了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不惜牺牲个人一切,坚决奋斗到底。”林彬宣誓之后,甘怀动同志接着讲了话,他说:“由于林彬同志的出身成分纯洁,他入党没有候补期,从此可以立即参加党内生活了!”

在学生军通讯处时,林彬担任了所在地下党组织的党小组长。这时林彬才知道,在学生军中,我地下党组织已经能够左右学生军了。

1940年初,安徽省新来了李品仙主政,与廖磊不同,李品仙积极反共,大搞白色恐怖,使得我地下党的处境变得恶劣起来。根据上级要求,党组织指示学生军党支部立即撤出,撤到我党控制的地区。党支部决定,3月8日、9日分两批到达皖东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之后正式入伍。这使林彬感到人生从未有过的幸福:他是共产党的人,又是党的军队的人啦。

加入新四军后,林彬跟随罗炳辉司令员,勇敢与国民党势力开展了“反摩擦斗争”。起初,五支队政治部主任方毅分配林彬在宣传科工作,而林彬却感到,自己在机关得不到充分锻炼,他想沉到基层经受锻炼和考验。林彬向组织提出下去的要求,很快得到批准,被派到中共安徽省来安县一区,任区委书记兼组织部长。三个月后,林彬又任复兴区书记,又过三个月,被调到淮南新浦路西委员会干部研究班学习,不久被分配到新浦路东联防办事处任科员,接着又到“新路东”报社编辑部工作,兼党支部书记。“新路东”报是县委机关报,社长包之静同志是个老革命,对林彬很器重。能做新闻工作,是林彬很久以来的愿望,因此他工作十分积极努力,包社长认为,林彬在办报上是个“操刀助手”,对林彬十分满意。在这里,林彬一直工作到1941年8月。

以笔报国,奉献一生

1941年8月,林彬因被误认为是“托派”蒙受不公待遇。一天晚上,他被带走接受审查,组织关系一时中断,在以后的三年中,他一直在饱受委屈中工作,先是在二师直属政治部任宣传教育干事,同时兼任师政印刷厂校对。1944年12月,林彬背着不公的名分被分配到“新民主”报社担任编辑工作。虽然内心委屈,但是能继续在新闻岗位上为党工作,林彬仍感到是十分高兴的事。他相信,总有一天,组织会搞清楚自己的问题。他从没有因遭受不公待遇而影响工作。林彬的表现和成绩,得到党组织和同志们的高度肯定,1945年4月,由报社总编辑何若人和记者林麟同志介绍人,林彬得以重新入党。这让他感到内心一片光明。

日寇投降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大举进攻解放区,林彬所在的报社被迫停刊。报纸停办之后,林彬奉命跟随组织来到“津浦路西”工作。1945年7月8日,组织上经过大量调查,终于全部恢复了林彬的党籍。

1946年7月,林彬在被分配到军调处中共代表团淮阴小组担任参谋4个多月后,又被调到华东野战军四纵队(后改为华东野战军23军)战地报社工作,先后任编辑、主编、编辑部主任等职。1949年9月任华东军区政治部新华社支社任采通主任,1950年2月,华东海军《人民海军》报社成立,林彬任编辑部主任。1952年2月随编辑部人员一起到北京军委海军《人民海军》杂志社工作,1957年2月军委海军《人民海军》报社成立,林彬先后任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一直做到总编辑(社长)。

值得一提的是,林彬相继直接参与了华东海军《人民海军》报和军委海军《人民海军》报的组建工作,并亲自将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海军”四字,制作成人民海军报的报头。

在人民海军报同仁的记忆中,林彬老社长是个敬业、精业、专业的老报人。他没有交往,每天单位宿舍两点成一线。他没有嗜好,不沾烟酒,一天三顿吃面条,省下的钱都买了书籍。他没有任何爱好,一心办报,推敲起文字来一丝不苟,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许有错。他虽然在有些同志看来有些古板、教条,甚至不通人情,但是他是无私的、纯洁的、干净的,正是由于他的“固执”,才使得当时的报纸差错几乎为零。这不能不令人敬佩和敬仰。

他从浔江走来,他踏过千山万水,他在党中央身边办报,他面向舰艇、海洋、海岛和水兵,他把毕生献给了海军党委机关报。这就是林彬的一生。

☆ 作者简介:彭化义,原人民海军报社处长、主任编辑、杂志主编。

原创文图,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