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序网 > 杂谈 > 正文

​新中国12位独臂将军:半生独臂,一身许国,我党中的“硬骨头”

2025-01-17 09:35 来源:网络 点击:

新中国12位独臂将军:半生独臂,一身许国,我党中的“硬骨头”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革命年代,我党曾与国民党反动派短兵相接,可即使是那些反动派也不得不承认,我党中的有些“硬骨头”,属实令人敬佩。

比如说建国之初的12位“独臂将军”,他们身残志坚,是中国革命的真正脊梁。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一一介绍这12位“独臂将军”。

断臂换良妻——廖政国

第一位是廖政国。

1930年廖政国入军入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作为一名从土地命时期就参与革命的老同志,廖政国是为了保护战友才失去手臂的。

1940年,新四军从敌人手中缴获了大批武器,为了搞清楚这些武器的用法,教授给同志们,廖政国不顾危险独自进行拆解。

可是有一天他拆到手榴弹的时候,突然发现上面冒起了白烟,眼看着手榴弹要炸了,他本可以选择将手榴弹扔出去。

但是想到院子里可能有同事在开会,于是他最终还是选择将手榴弹举过头顶……

手榴弹爆炸了,廖政国进了医院,当他醒来的那一刻,第1个关心的不是自己,而是身处在周边的同志们,

“怎么样……大家有没有受伤?”

简短的一个问题,却引得了病房里的无数同志们落泪,大家都伤心他没了胳膊。

但廖政国自己却看得很开,不仅平日里时常开导同志们,甚至最终还和当时负责照顾他的医疗队长走到了一起。

后来每每提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都感慨着说道,“我这是断臂换良妻呀!”

将军之豁达,属实令人钦佩。

为邻当老农——童炎生

同样豁达的,还有童炎生。

童炎生1911年生于江西,1930年入军,1933年入党,因为功勋卓著,所以不仅被授予了少将军衔,还拿到过一级解放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以及三级八一勋章。

1944年,一枚手榴弹在他手边爆炸,使他被迫做了截腕手术,然而手术刚刚完成,他就杀敌心切又上了战场,以至于伤口无法愈合,最终被迫截肢。

可即便如此,也依旧不影响他英勇作战,凭借着一颗坚毅之心,他始终奋斗在革命一线。

革命胜利后,他不图享乐,反而把组织上配备的炊事员给“退”了回去,自己种菜种粮,养殖家畜。

好不容易有了成果,他自己又舍不得吃,最终全部分给了附近需要的邻居们。

而且为了给附近有一位老菜农做表率,让他多种菜种好菜,少吃烟酒,他竟然亲自戒烟戒酒,以做示范,真乃豪杰!

借血白求恩——彭清云

与前两位相比,接下来要说的这位彭清云年纪要小一些。

但他革命却早,1930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入党。

彭清云的手臂是在1938年抗战时失去的。

当时他是团里有名的神枪手,凭借一把三八大盖杀敌无数,可还是因为战场上的乱弹而受伤。

1938年,在与日军的作战中,一枚乱弹直接打穿了他的右肘关节,伤势严重到不得不立即截肢。

只不过当时医生也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战场上无法去验血型,难以给彭清云输血。

关键时刻,白求恩毫不犹豫的站了出来,他敬佩于彭清云的革命意志,直接表示自己是O型血,可以在手术时给彭清云输血,手术这才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由于在土地革命时期反围剿有功,抗战时期歼灭日军无数,解放战争时期又在四平保卫战以及辽沈、平津等战役中功绩卓著。

所以1955年大授勋时,彭清云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因病去世。

牧童到将军——朱声达

与彭清云一同被授予少将军衔的“独臂将军”中,还有一位叫做朱声达,他的经历与前者相比甚至更为传奇。

1914年出生于湖北的朱声达,由于家庭极度贫穷,所以从小给地主放牛、打短工。

直到1931年10月,他才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当勤务兵。

凭借着不畏牺牲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朱声达一步步做到了师长的位置上。

1938年8月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朱声达身先士卒与日军作战,最终左臂不幸被一枚弹片击中。

由于当时没有什么医疗条件,所以朱声达留下了终身伤痛,左臂肘部以下只剩下皮包骨头,让人望之心酸落泪。

沪宁第一枪——彭寿生

同样童年过得艰苦的,还有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这位彭寿生。

他1912年生于江西,由于家庭贫困,七岁时便父母双亡,所以他也有过一段放牛岁月。

1930年彭寿生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的革命生涯中,最出彩的莫过于两件事。

一件是打响且打胜了沪宁铁路线上抗日战争的第1枪,另一件则是1940年黄桥战役中的无畏冲锋。

当时,彭寿生的右臂接连中弹,由于当时情况紧急,没有医疗条件,而他又忙于指挥,所以他索性把摇摇欲坠的右臂扯了下来,继续指挥冲锋。

战役获胜之后,他才被送往医院,当医生看到那一幕的时候都愣住了,连连问道,

“他是怎么挺下来的?”

令人惋惜的是由于伤情过重,所以彭寿生的右臂最终没能接上。

不过他对此也看得很淡,生活豁达乐观,革命胜利后,还曾前往多地免费做报告,一直在为国家奉献。

同时他还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克服种种困难,用左手写下了60多万字初稿的革命回忆录。

百岁长寿翁——陈波

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位将军就是独臂少将陈波。

1908年,陈波出生于河南,1929年,他便入军入党,论资历在我军中绝对是排得上辈的“元老”。

当然了,陈波的贡献也非常之大。

土地革命时期,他便有着优秀的表现,曾经随队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更是担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特务团参谋长、副团长。

也正是在担任这一职务期间,陈波演示“滚雷”时出现意外,不合格的滚雷意外爆炸,导致他身受重创。

最终他不仅失去了一条胳膊,而且两条腿都再也无法弯曲。

然而陈波并没有被这个意外击垮,反而是继续投身于革命,在解放战争中于东北及辽宁军区发光发热。

为人民立功——苏鲁

同样参军极早的,还有1902年便出生于湖南的苏鲁。

他1927年便入党,同年7月加入红军,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的功绩卓越,最终于1955年,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苏鲁的入党时间,是非常值得说道的。

要知道蒋介石正是在1927年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那一时期的革命形势受到严重的影响。

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苏鲁还是敢于入党,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忠诚与无畏可见一斑。

而事实也证明他是一名敢于战斗、无畏牺牲的悍将,就连周总理都曾说过,

“苏鲁是为人民立了功。”

令人惋惜的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太原战役中,苏鲁不幸负伤,成为独臂将军,不过他本人对此是看得非常淡的,“只要能革命,一只手、两只手都一样。”

书画篆刻家——左齐

前面提到的这些将军,虽然都勇于且能接受断臂的现实,但是生活还是多多少少都受到了一些影响。

可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这位左齐就不一样了,他最终还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书画篆刻家。

1911年出生于江西的左齐,家境并不富裕,可即便如此他的家人依旧省吃俭用,把他送到了学堂里去。

1927年,革命思潮兴起,左齐也投入到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中去,1932年他正式入党,同年7月也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

至此他真正地成为了一名英勇的革命战士。

1938年抗战过程中,左齐不幸受伤,被迫截肢,可他却不因此气馁,反而是努力练起了左手,希望能够借此,不受影响的回归生活乃至于革命中去。

如今我们谈论时都觉得困难,可当时的左齐却做到了这一点,他硬生生把自己的左手练成了惯用手。

不仅能用来拿筷吃饭,甚至还能写得一手好字,1989年他还上了《中国书画篆刻名人录》,令人闻之惊叹。

两度牺牲者——晏福生

断臂将军把左手练成惯用手,成为书法大家,这已经足够让人惊奇了,而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军中曾经有一位断臂将军“两度牺牲”,最后又都活了过来。

这位将军叫做晏福生。

1904年出生于湖南,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他因为作战极为英勇,所以两度与部队失联,部队上以为他牺牲了,这才误传了消息。

第1次误传消息是在1935年1月,当时国民党集合10万兵力,对湘西根据地进行六面围剿,而红军则是英勇的展开反击。

在4月份的陈家寨战斗中,晏福生追击敌人,没能及时撤回。

部队里面以为他牺牲了,就为他进行了三分钟的默哀,结果默哀结束没多久宴福生就回来了,一同回来的,还有被他抓获的俘虏。

第2次误传消息是在1935年。9月国民党再度调集130个团,进攻中央苏区。

而晏福生所在的十六师,则是负责突围,突围过程中,晏福生受伤掉队了,大家以为他去世了,又给他开了一个追悼大会。

结果他虽然痛失一臂,却仍旧被路过的村民给救了下来,于1937年3月底重新归队。

新式整军人——余秋里

除了晏福生外,我军还有一位断臂中将,那就是余秋里。

他于1914年出生于江西,1929年加入红军,两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他的手臂是在1936年长征时期受伤的。

当时他领命阻击国民党万耀煌一部,却不想在战斗的过程中不幸被击中左臂。

余秋里简单地包扎一下,就继续投身战斗了,奈何战斗过于激烈,他的左臂再次被机枪子弹打断。

好不容易结束战斗,紧接着等待他的却是雪山和草地。

扛着这般痛苦,他硬是度过了192个日夜,直到抵达甘南地区后才做了截肢手术,堪称是硬汉中的楷模。

除了战斗外,余秋里还将这种风格,带到了部队整编里,他的创新式练兵,曾受到毛主席的称赞,说这是“突破历史的新创造”。

而他的诉苦三查,更是受到了毛主席的大力支持,直接在全军推广,由此他也获得了“新式整军人”一称。

独特的人才——彭绍辉

余秋里在整军方面的天赋,已经非常值得称道了,而在我军中像他这样的“特殊人才”还不在少数。

比如说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彭绍辉,就曾被毛主席赞为“红军部队培养出的特殊人才”。

彭绍辉,1906年出生于湖南,1928年入党,他从一个普通的士兵一路做到了军长的位置上,靠的不是别的,就是一腔热血报国的态度和一套整军练兵的才能。

虽然断臂,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带队伍,他不仅能够训练军队、改编体制,甚至还擅长民兵和后备力量建设以及装备管理。

再加上那一手带兵打仗的能力,称的上是一位全才,这也就难怪,在1955年授勋时,他会被授予上将军衔了。

铁锯锯断臂——贺炳炎

我们最后要介绍的这位断臂将军,同样是上将,但是他的脾气可要比前者“火爆”的多。

彭德怀对他的评价是“不打一点折扣的直性子人”,而贺龙则是说过,“他从不怕死,冲锋在前,撤退在后”。

事实正如二人所评价的那样,这位将军在打仗的时候向来是敢为人先,平时那也是轻伤不下火线。

他就是贺炳炎。

1935年的瓦屋塘战斗中,他的整个右臂骨头都碎了,医生都不敢给他做手术。

可是贺炳炎不怕,他还反过来鼓励自己的医生,

“我自己都不怕,你怕什么?来吧。”

就这样,在没有麻药,也没有专业器械的情况下,贺炳炎硬是咬着条毛巾,让医生拿锯子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手术,或许这就是“硬骨头”这个词的最好诠释。

其实,在我军将领中,曾经深受重伤,但是却依旧英勇战斗的,远远不止我们上面所提到的这12位。

也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将领的无畏奉献,我党才能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取得革命的胜利。

如今的我们,应当学习老一辈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携手共建祖国,共创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