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序网 > 杂谈 > 正文

​农村老话:“家有化骨龙,应为讨债鬼”,“化骨龙”是什么意思?

2024-10-24 13:21 来源:网络 点击:

农村老话:“家有化骨龙,应为讨债鬼”,“化骨龙”是什么意思?

“家有化骨龙,应为讨债鬼”,是一句农村民众经常说的话。在农村,还有一句类似的俗语:“纵有麒麟子,难敌化骨龙”。两句话的意思差不多,说的是一回事。

这句话中,现在年轻人比较难理解的是“化骨龙”这个名称,把这个名称弄清楚了,这句话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了。

饕餮花灯

1、“化骨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化骨龙”在南方一些农村,比如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是对自己孩子的戏称。其中有三层意思:

一是用来训斥自己的孩子。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又有两种不同的意思。

其一是训斥未成年的小孩子。通常来说,小孩子比较调皮捣蛋的小孩子,或者不听话,到处惹是生非的小孩子,给父母带来麻烦,于是,父母在训斥小孩子的时候,骂孩子是“化骨龙”。

其二是训斥已成人的儿子。通常来说,这种儿子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吃喝嫖赌俱全,不但不会给家里创造财富,反而把父母积累的家产败光。

二是对自己孩子的一种自谦的说法。一般是父母在别人面前对自己孩子的一种谦称。这种说法,就好像在旧时代时期,父母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豚犬”一样。

三是对自己儿子的贱称。过去,很多地方的农村民众,为了让身体比较弱,经常生病的孩子能够顺利成长,且孩子长大后有出息,往往采用两种做法,一是给孩子小名取贱名,比如在孩子名字后带狗、牛、蛋等,还有的将小名取名为叫化子等;二是有一些父母,除了给孩子取小名取贱名外,还另用一种贱称,化骨龙、叫花子等就属于这种贱称。其寓意是,希望用了这种贱称,孩子长大后的为人正好与贱称相反,成为有作为的人。

贱名和贱称的区别是,贱名是小名,是人名,未正式取名(农村称为书名,即读书用名)时,村里的人都可唤其贱名。而贱称则不同,通常只有父母才可以用贱称,其他人用等于是骂人。

2、“化龙骨”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按照农村老人的说法,“化骨龙”就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一种叫做饕餮[tāo tiè]的神秘怪物,是古人认为的四凶之一,四凶即混沌、穷奇、梼杌、饕餮。

《山海经·北山经》一书中说:“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这段文字中的“狍鸮”,东晋著名学者、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对这段文字有注解,他认为文中的“狍鸮”就是“饕餮”。

《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

古代也有史籍认为,混沌、穷奇、梼杌、饕餮并不是什么怪物,而是用来比喻人的。

《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述是:帝鸿氏之不才子“浑敦”、少皞氏之不才子“穷奇”、颛顼氏之不才子“梼杌”,以上合称“三凶”,加上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合称“四凶”。

饕餮纹

这也就是后来,我国民间把儿子谦称为“饕餮”的原因。“饕餮”虽凶且坏,又是败家之子,但毕竟是上古时帝王之子,把自己的孩子称为帝王之子,地位挺高的,并不“贱”,“谦称”之说,一点也不谦虚了。既不亏待自己,也没有亏待自己的孩子。

民间传说,“饕餮”为龙生九子之一,也就是东海龙王的第五个儿子。“饕餮”口味特别大,特别能吃,而且可以不停歇地吃。不管什么样的动物,也不管有多大多坚硬的骨头,吃到肚子里就消化干净了,什么也没有了。“饕餮”是龙所生,即为龙子,也是龙,民间也就把这种特别能吃,连骨头都能吞下,并很快就消化掉的龙子,称为“饕餮龙”,俗称为“化骨龙”。

不过,民间对“饕餮”这种想象中的怪兽,还是给出了一个非常悲惨的结局。在人们的想象之中,“饕餮”是一种没有身体,只长着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巴的猛兽,特别凶残,非常贪吃,也特别能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也就是因为吃的太多,到后来还是被活活地给撑死了。

3、为什么说“化骨龙”是“讨债鬼”?

过去农村,把儿子说成是“讨债鬼”,通常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过去农村医疗条件差,医学水平有限,孩子夭折率也高。有一些孩子早亡后,父母非常伤心,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都陷入悲痛之中。于是,村里人就用一种迷信的方式来安慰。他们认为,孩子生下来之后,不能成人,就是因为孩子父母上辈子欠了这个孩子的债,这个孩子把债收完了,人也就走了。这就是农村迷信思想中的“讨债鬼”的说法之一。

另一种说法,儿子长大成人后,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不但不能给父母分忧,父母也得不到他们的半点力气,没有给家里作出半点贡献,白白吃饭。这样的儿子不但“啃老”,而且不断从家里拿钱财去享受和挥霍,就算是再富裕的家庭,也经受不了这种人的折腾,早晚要把家里搞得一穷二白,甚至妻离子散。农村把这种人称为“败家子”。这种人好像父母前辈子欠他们的债,这辈子给他们做牛做马还债。

父母年纪大了,管不了这样的儿子,于是,迷信地认为,自己上辈子欠了儿子的债,是上天对自己的惩罚,让儿子来讨债。由此,农村民众也就把这种好吃懒做、败坏家财的人称为“讨债鬼”。实际上,这是父母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一种迷信上的自我安慰。

因此,“家有化骨龙,应为讨债鬼”这句话中的“化骨龙”,就不再指父母对孩子的谦称,而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悲愤心理。

按照过去农村的说法,一个家庭如果出一个“化骨龙”这样的儿子,不仅是父母的“讨债鬼”,还会连累兄弟姐妹。因此,农村又有“纵有麒麟子,难敌化骨龙”的说法。

也就是说,家里的儿子之中,即使有非常争气,也非常有出息的儿子,也难免受到“化骨龙”这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兄弟的拖累。

事实上,“化骨龙”这种人,与家庭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家有化骨龙,应为讨债鬼”这句老话,不仅仅只是描绘农村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告诫天下父母,从小就要把孩子管教好,不能让孩子沾染上不良的社会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