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序网 > 杂谈 > 正文

​那些从北大毕业的人,如今都生活得怎么样?|悟空问答高赞热门

2023-12-03 06:22 来源:网络 点击:

那些从北大毕业的人,如今都生活得怎么样?|悟空问答高赞热门

作为中国第一流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与有关她的一切,总是能更轻易地站在风口浪尖。

一如北大毕业生@新闻考古 在悟空问答上所说:

“不可否认北大是有光环的,关于北大的事,原本不是新闻的也能成为事件。”

而就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同时也是北大120周年校庆的这一天,网友又将好奇的眼光投射到了“北大人”这一群体之上。好奇那些从北大毕业的人,如今过着怎样的生活。

好奇他们是否真的因为曾跨越高考中最险峻的那座独木桥,而看到了常人所轻易不能看见的风景。

对此,04级新传本科,原《南方周末》记者@方可成的新闻实验室 认为,对物质层面的“好奇”其实有点没意思,北大人真正不一样的是精神内核:

单纯比较大家生活过得怎样,对于北大人来说有点没意思。北大的传统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我在这里举几个例子,都是我们学院毕业的校友。

一个是民谣歌手邵小毛(邵夷贝),她写了不少歌。如果说她的歌有什么特点,我觉得就是其中的“新闻感”,也就是对世事的关切,比如《致老去的我》《天空梦》《灰色的孩子》等等。

另一个是毕业后去了某金融机构工作的师弟,他干了两年之后突然辞职回家,当一个纯正的无业游民,因为他要重新追求人生的意义,去寻找创造更多东西的可能性。

还有一个是我的同班同学,前两天刚听到她的近况。她毕业后去了某部委下属单位,在旁人看来也是艳羡的工作。但是前两年她逐渐发现自己并不喜欢那里的环境,于是辞职,一半时间做特约撰稿人,一半时间经营一家餐厅,过着更加自由的生活。

我想,北大这块招牌确实能帮助人获得更好的生活。但更重要的是,在北大校园里“熏”了几年之后,北大人应该更懂得自由的取舍。不论是在事业上奋勇前进,还是退一步换一种活法,都可以做得更加洒脱自如。

09级城市规划本科的@耕读之家-兰洁 则以自身为例,谈到北大的经历让她召唤出了更真实的自己,帮助她看到更多种人生的可能性。

她说北大人想过主流的“成功生活”并不难,而正是这样超越同龄人的资本,让北大人有底气选择非主流的“成功生活”:

2009年从小县城考上北大,曾按照主流的价值观选了个比较会赚钱的专业——城市规划。只是没想到北大改变了我,或者说召唤出了更真实的自己,让我不太想赚钱了。她给了我一个超越现实的空间,得以观察思考自身和所处的环境,以及更长远的生命价值。

毕业后浪迹江湖,从事过的工作五花八门,比如在农场种地卖菜,在河南的村里经营茶馆,在广州的城中村和前辈一起给打工的人办社区大学,在温州的山里协助建书院,也去了峨眉待了小半年,调研四线城市的教育市场和商业运作模式。后来去了深圳、广州、上海、湖南等地,去过大公司,也去过创业团队,在做事中感知教育现状和需求。去年回到北京,现在在一个互联网公司,初入行学做运营。我的生活在一些人眼里也许是瞎折腾,至今也说不上有什么成就,一路走来,收获只有自己知道。

当我以自己的经历告诉身边的朋友不要把自己框得太死时,他们会觉得也许我是个富二代才敢这么任性。其实我并不是什么富二代,甚至毕业后的这些年因为收入不稳定,借宿在各地的朋友家居多。回想起来可以任性地在城乡之间自由切换,得感谢观念开放的父母,以及母校给的文凭,相比起身边同龄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选择的阻力小了很多。

以我对周围人的观察,北大学生想过主流眼中的“成功生活”,并不是很难,靠着大学期间扎实系统的训练,一纸文凭,加上人脉和信息,很容易成为规则的受益者。然而不论在大学期间还是毕业之后,在江湖上遇到的人中,让我印象深刻、敬仰佩服的,还是那些“明知不可而为之”、“以身践道”的校友,他们或出家为僧,或扎根田野,或在最基层服务人民、或办学兴教。感谢他们自作明灯,照亮了我还有很多的后来人。

除此之外,北大人似乎也没有什么更特别。

就像99级编辑出版学本科的@新闻考古 回忆的那样,其实他的同学们还是以自由随性、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居多。

但所有人,包括北大人都深知,名校的光环不会熄灭,就算“北大也没什么了不起,但毕竟还是北大”。

他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信息,都是一所中国顶级学府才有的气息:

我是1999年以市文科第一的成绩进入北大。但是进入了北大我发现,身边省状元都30几个,其中一个还在我一个宿舍,所以那点成就感立即就没了。

我在北大的读书经历比较复杂,当初为了当记者,想报考新闻专业,但是当时北大没有新闻(早前划到人大了),只好就报了差不多有点挨边的编辑出版专业,结果发现属于信息管理系,也就是原来的图书馆系。这是个文理都有的系,理科系友比较知名的有李彦宏,文科系友有点名气的是李舒蕾。

虽然上了信息管理系,但是我们这个专业作为试验品,头两年被划到当时的文科实验班上课(现在元培学院的前身)。学了两年文史哲基础课,跟新闻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这个班有一个好,文史哲三个系都派最好的老师来上课。那时候的老师,有钱理群、闫步克、陈平原,班主任是最近说有人要“搞臭北大”的温儒敏。不过他其实已经离开北大很久了,去了山东大学再就业,弄了个一级教授。

两年之后,我们这个专业又集体转到了刚成立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就是最近出了卖校徽口红女生那个学院,著名的院友有刘璇、桑兰、康辉等。你看出来了,都是文体跨界的。当时北大有两个最没文化的院系,一个是法学,一个是新闻,是特招名人明星最喜欢去的院系。

写了这么多,好像跑题了,还没到毕业以后都生活得怎么样。

先说我自己,毕业以后进了某国有新闻单位,干了13年新闻工作,职位混到五级职员(相当于正处级)。然后一时冲动,裸辞去了企业打工。

再说我们专业,一共15个人,9女6男,那时候还没有大规模扩招,还是小班居多。毕业后,全班同学基本都在新闻相关的单位工作,基本上也都在北京生活,混得不算特别好,但也都不差。从政的有在中央核心部委,有给大领导当秘书,在企业的有做到国企副总、外企部门Leader。

再说整体印象,北大人整体来说比较自由随性,没有那么强的功利心(留校当老师或者做行政的或许例外)。很多人印象中,北大出来的学生,体制内的多,当官的多,但是当大官的少,主要岗位偏文字或者专业技术。有人盘点过北大出来的高官,看起来很多很多,其实位置高的也就那几个。要比从政的校友,还是跟隔壁不能比,看看老大老二就知道。

北大毕业的人,普遍被认为比较关心社会,喜欢追求自由,总体是这样的。但是也有不少人觉得,多赚钱、往上混,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才是重要的。最近北大岳同学的事情出来,我在一个几百人的校友群,就看到不少人持这样的观点。

当然你也不能说这样就有什么错。过好自己的日子,不作恶,不危害别人,就是一个合格的人。而且我发现,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北大学生大多都把那个工作做得比别人好一些,这其实已经很难得。但严格来说,这又不符合大众对北大学生的期待,甚至会被划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的看法是,对岳同学这样的人,要珍惜、爱护,至少别打击恐吓,也别冷嘲热讽。对只求过好自己日子的北大人,也要抱有同情的理解,这毕竟是人类中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

不可否认北大是有光环的,关于北大的事,原本不是新闻的也能成为事件。但是这种光环有正反两种效果,小失误会被放大,招骂比较多,但也因此可以享受到不一样的便利和关注。无论是北大还是北大毕业生,还是应该揣一颗平常心,同时不放弃追求卓越的心。

北大也没什么了不起。但毕竟你是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