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序网 > 杂谈 > 正文

​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

2024-09-10 06:53 来源:网络 点击:

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白治县境内,地处河北省最北部,1962年由林业部设计建场。林场人经过50多年的艰苦创业,在这里建造出总面积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构筑了为北京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绿色长城。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是山西五台人王尚海。

王尚海,1921年4月生,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村人。由于家庭贫困,只念了3年书,就在家务农。1940年,八路军到他家乡一带发动抗日斗争,他19岁就在本村积极参加抗日工作。1944年5月入党。1945年7月任区抗联农民部长。日本投降后,党中央决定调干部到东北及热河开辟新的解放区。他毅然报名到热河。10月,被分配到围场半截塔区任农会主任。从此,先后在围场工作29年,把半生贡献给了围场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解放战争时期,王尚海在县委、区委领导下带领几名当地新干部,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组建基层政权。经过两个多月工作,他带领的工作组,在半截塔南小区6个村成立了农民组织,斗垮了恶霸和伪甲长,选举了正派农民当村长。在国民党军进攻围场我军战略北移和国共拉锯战中,王尚海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意志坚定、英勇善战的良好品德。

1948年春,全县开展土地改革,他积极投身于广大贫苦农民中,访贫问苦,组织贫农团(农会)。他分管的几个村,很快把群众发动起来,使土改健康发展,斗倒了地主,平分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闹饥荒时,他又走村串户,发动群众生产自救,开展跑运销、刨药、打猎、打柴、编制等活动,当年战胜了饥荒。1952年调县委工作。

1953年后,他先后任县委副书记和书记。当时的中心任务是发展互助合作,开展爱国丰产运动。1953年,全县开始试办14个初级合作社。王尚海亲自带工作组搞一个试点,并到各区调查研究,跟基层干部和社员研究,使问题得到了解决。当年除两个初级社受灾严重减产外,其余社都大幅度增产增收。1954年,又办起103个初级社,并试办了2个高级社。王尚海亲自带农村工作组,在水泉村蹲点办高级社。

1962年2月,中央林业部批准在围场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并调王尚海任场党委书记。建场初期,从外地调来一批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有的人害怕艰苦,不安心工作。为了以实际行动说服大家,王尚海毅然把爱人和5个孩子从承德搬到坝上,住在3间小房里,生活异常艰苦。一年中有9个月没有蔬菜吃。王尚海动员爱人姚秀娥当了家属队长,参加造林、育苗、种菜劳动,抽时间挖野菜,除了当时吃,还要晒一些菜干储备起来冬天吃。他每天深入到干部和工人中去做思想教育工作,使大多数人安下心来工作了。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造反派揪斗。开始时他思想不通,硬顶着,结果招致拳脚相加、喷气式惩罚。他着急地不在自己挨折腾.想的是不能让工作受损失。后来他态度变了,批斗时随叫随到。批斗完了把牌子一摘就到作业区去劳动。有意见照样提,因为工人们还是听话的。后来他当了场革委会主任。一面抓拨乱反正,落实政策,一面投身在林业事业上。他在坝上工作了13年,完成造林54万亩。更重要的是他带的这个领导班子,教育和带动了一大批人,在这块渺无人烟的地方站住了脚,而且甘心情愿地为坝上林业事业而献身。

1973年秋,原围场县长、战友王振兴到林场参观,看到一望无边的松树林,心情特别开朗。问他:“你这些年有什么感受?”他说:“我总算完成了一个心愿,我也爱上了这块土地!”“你打算长干下去吗?”他说:“我连坟地都看好了,在马蹄坑,那是我参加机械造林完成的第一块林地。”又问他:“你有什么遗憾的事吗?”他沉思片刻说:“也有,就是对不起孩子们,把他们都耽误了。”这的确是一个不小的代价。可是他从来没有对别人说过。组织上决定调他的工作时,他跟林场领导同志提出:“我有一个要求,死后把我的骨灰埋在坝上林地里。”

1989年12月26日,王尚海与世长辞了。场领导按他的遗嘱,把他的骨灰埋在马蹄坑林地,并立了墓碑。1990年,原林业部副部长刘琨来场视察时,把这块林地定名为“尚海林”,并重修了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