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序网 > 杂谈 > 正文

​秦腔名角丁良生

2023-12-02 05:19 来源:网络 点击:

秦腔名角丁良生

丁良生,1957年生,著名秦腔演员,陕西岐山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得贠宗汉教诲,以唱工戏擅长。嗓音条件好,高低自如,唱腔隽永,吐字清晰,扮相清俊。80年代走红陕甘以来,几乎囊括了各大赛事的表演一等奖或特等奖,是秦腔舞台上难得的须生人才,被称为当代秦腔须生之首。

丁良生有《打镇台》、《苏武牧羊》、《赵氏孤儿》、《十五贯》、《八件衣》、《火烧绵山》、《回西岐》、《辕门斩子》、《生死牌》等多出。出版有《苏武牧羊》、《八件衣》、《斩经堂》、《火烧绵山》、《回西岐》、《伯牙摔琴》、《打镇台》等音像带。

秦腔之于丁良生,就如同灵魂之于生命。

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当代秦腔须生之首,丁良生凭借一副“钢嗓子”,从岐山唱到了省城,名冠三秦,享誉西北。他喜欢那锣鼓正酣的方寸舞台,最爱在那一方挚爱的热土上吼一段《打镇台》,演绎几段古往今来的传奇人生。生命邂逅秦腔,丁良生将这视作上苍馈赠给他的最珍贵的礼物。也难怪戏迷说他就是为秦腔而生的人!

为三秦父老而唱

从 30年前参加省青年演员大赛一举夺得头筹开始,丁良生几乎斩获了上世纪 80年代各大赛事的一等奖或特等奖。他得到著名秦腔演员贠宗汉真传,以唱功戏见长。 1994年,丁良生便已唱进了省城,进入到西安五一剧团工作。在城墙根文化的浸润下,在对戏曲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中,他不断放飞个人梦想。戏曲界评价丁良生为“难得的须生人才,当代秦腔须生之首”。

贵为国家一级演员,这些年来,丁良生不是在戏台上唱戏,便是在赶往基层献艺的路上。陕、甘、宁等地农村,即使再偏僻落后的地方,只要说是丁良生来,十里八乡的戏迷都会奔走相告。“丁丝”对秦腔那股子痴迷劲,让丁良生自感肩头担子不轻。很多次,他都顾不上旅途的疲惫,便抖擞精神登台演出。他说,观众一浪盖过一浪的叫好声就是对他最好的赞赏。

广大“丁丝”念念不忘的,除了丁良生的看家戏《打镇台》外,当属《苏武牧羊》、《清风亭》、《村官郭秀明》等。 2006年冬季,丁良生应邀为原宝鸡市人民剧团导演了秦腔传统戏《清风亭》,公演后好评如潮,这出唱响孝道的好戏后来便成了下乡演出的保留剧目。

名角秦腔一声吼,可使八尺男儿眼泪流。在演《村官郭秀明》时,丁良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农村干部情况,深入挖掘剧中人物感情,把一个活生生的郭秀明展现在了舞台上。戏演到动情处,他的膝盖被碰破、鲜血直流都浑然不觉,他的表演打动了在场的人,不少人潸然泪下。

从艺近 40年来,究竟走了多少地方,演了多少台秦腔戏,收获了多少鲜花与掌声,连丁良生自己也数不清。然而,不管荣誉与名利再怎么高,角色如何变化,舞台再怎么大,丁良生一直都很平静淡然。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为老百姓而唱的,农村便是他的舞台。为了回馈广大戏迷的厚爱,丁良生打算录制个人专辑,将从艺以来的折戏和本戏小结一下,为戏迷奉上一份精心烹制的“秦腔大餐”。

千锤百炼成就“钢嗓子”

唱戏是份苦差事,能以此为生的演员,大抵都有天赋,再就是坚持,丁良生也概莫能外。

1956年出生的丁良生是岐山县青化镇童峪村人。广阔的关中平原,西府人粗犷豪迈的个性,乡亲们大悲大喜吼两嗓的秦腔,都助推着丁良生走上艺术之路。因天生一副好嗓子,丁良生初中毕业后先是在人民公社当播音员, 18岁调入县剧团,那年才开始接触正规的戏曲学习。相比几岁的娃娃,丁良生学戏已算“高龄”。

可不经三冬两夏,哪会唱念做打?师傅见他是块唱戏的料子,悉心栽培。丁良生也不负众望,沉下心来扎实练功。单是腿功就有压、搬、踢、撕各种训练 ,做下来又疼又苦 ,就跟上了老虎凳似的。连着 3个月,丁良生腿疼得连楼都上不去。为了吊好嗓子,他每天天刚麻麻亮就起床出门,独自对着田野一遍遍大喊,让嘹亮的嗓音打破清晨的寂寥。剧团演戏时,他总是躲在幕后“偷师”,揣摩老师们的每一个眼神,品味他们的每个唱词。

秦腔的博大精深,让丁良生越学越有味。久练出功,他终于学会了自如地运气、吐纳、行腔、共鸣,好嗓子被打磨成了“钢嗓子”。丁良生开始饰演《沙家浜》中的郭建光、《海港》中的韩小强和《八一风暴》中的贺龙,大段酣畅淋漓的唱词,让他很快在名角辈出的岐山崭露头角。

丁良生嗓音清亮,穿透力强,唱腔隽永,吐字清楚。为了取得更大的进步,他拜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的名家贠宗汉为师。那时,丁良生不到30岁,血气方刚,对学秦腔有使不完的劲头。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从岐山赶到西安找老师学戏,认真研习每招每式。在名师的指点下,他将秦腔经典折子戏《打镇台》表演得收放自如,将刚烈表现得荡气回肠。戏迷们都说,丁良生简直把刚正不阿的王镇演神了!

振兴秦腔义不容辞

一段唱词就是一段历史,这就是秦腔的魅力。有多少戏迷爱秦腔爱得痴狂,每天不听上一段秦腔,就跟咥面条没放辣子一样,不解馋。但新一代喜欢“一看就懂”的快餐文化,这也难怪贾平凹曾说:“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

秦腔这一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老剧种,到底该如何振兴和传承,来赢得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面对这一课题,丁良生除了繁忙的演出外,更多时间是致力于秦腔艺术传承与发展。

在丁良生看来,秦腔是秦人的精神家园,是秦人的情感符号,秦腔那石破天惊的吼叫,最能表达灵魂的渴望和震颤,秦人终究离不开秦声秦韵。他说,秦腔不缺群众基础,只需要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渠道,来消除与现代人的隔阂,让更多人认识秦腔,喜爱秦腔,这样就能保持生命力。

演出之余,丁良生开始了振兴秦腔的探索之路。 2008年,他在秦腔数字电影《十五贯》中扮演了“男一号”——明代清官况钟。这部电影后来获得第 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奖。近日,陕西的另一部秦腔数字电影《窦娥冤》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当中,丁良生将扮演窦娥的父亲窦天章。

在香港的一次公演,让丁良生对秦腔前景的信心又增了几分。那次应香港文化部门之邀,丁良生和多位秦腔表演艺术家随团赴港。演出当天,香港剧院内座无虚席, LED屏幕同步显示字幕,并营造身临其境的舞台效果,帮助香港同胞在欣赏唱腔之外,能够理解剧情,更好地感受秦腔丰厚的文化底蕴。这场代表陕西秦腔最高水平的盛宴,征服了在场的香港观众。戏演到高潮处,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全场,散场后,还有一些香港戏迷不愿离场,买来消夜犒劳演员。丁良生说,他自己都没想到,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香港,秦腔这一古老剧种能得到这么多香港同胞的喜爱。

丁良生更欣喜地看到,近几年,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交大戏剧学院招收新生时,前来报考的有志青少年越来越多。他作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希望能为培养有发展前途的秦腔继承人而献智尽力。为让更多新面孔为戏迷所熟知,丁良生甘当绿叶,陪衬新人。他相信,在秦人的坚守中,不断革新和完善的秦腔将长久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