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序网 > 杂谈 > 正文

​「案例」武汉台电视问政节目致力打造全媒体社会治理平台

2023-12-01 20:08 来源:网络 点击:

「案例」武汉台电视问政节目致力打造全媒体社会治理平台

导读

武汉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升级版《电视问政:每周面对面》栏目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运用全媒体手段,以大数据赋能媒介生产,主动设置话题,推动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创全新问政督办体系,促进了政府优化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效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大数据赋能媒介生产,实现精准问政

《电视问政:每周面对面》创新线索收集处理,共享市长专线和网上群众工作部后台线索及跟踪督办情况,运用掌上武汉APP和全媒体监督平台,多渠道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数据驱动精准画像,实现选题收集和确定的全覆盖和精准性。线索集纳后,通过“黄鹤云媒”云线索采集分析系统,引进主流媒体算法和画像,使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分析社情民意的焦点、痛点,再和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难点结合起来,寻找两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结合点和平衡点,实现了精准问政,科学问策。

纵观已播出的73期节目,近一半是民生选题,如何能够精准选取?节目内容制作团队根据在平台上建立的热频词和民意监测模型,每周定期抓取并形成一份数据报告,从而将海量的新闻线索转化为时效性与公共性兼备的选题。例如,在第69期节目中,由于前期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监测模型都提示,噪音和夜间施工是市民投诉中的高频词汇,且在反映内容中负面情感词较多。节目组决定将问政主题聚焦为夜间施工及搅拌站噪音扰民问题,同时通过对海量的噪音投诉线索进行数据清洗和分析,指向了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即夜间施工审批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直接导致执法人员执法难、执法乱。在大数据驱动技术与问政内容制作的有效结合下,升级后的《电视问政》议题设置和拍摄的短片在接近性和时效性上有了较大突破,提升了公众对问政话题的“围观”、讨论和参与,还为问政之后,政府制定决策和整改方向提供科学精准的参考。该期节目结束不到一周,问政曝光的噪音扰民不仅得到解决,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还印发了新的《武汉市建筑工程夜间施工审批规范》,完善了精细化管理政策。

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重点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实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五减五通”,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电视问政:每周面对面》议题中有三分之一的议题与优化营商环境息息相关。如何将政府工作重点具象为电视问政节目中的典型案例?节目组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同时,利用大数据平台搜索引擎功能,高效快速确定政府工作重点中的难点和堵点,再由点及面形成可拍摄的典型案例。

例如第45期中,节目组基于大数据平台自动分类聚类的功能,成功抓取市民办理社保严重超期,重症医保无法跨区办理、办事流程繁琐等多个案例,通过平台后台信息,向反映问题的市民进行拍摄跟进。在服务大局方面,电视问政基于数据实现的个案小切口,将问题导向做实做深做细,凸显了电视问政快速协助有关部门解决问题的媒介价值,将市民生活和城市发展凸显的问题进行科学有效呈现,以理性深入的对话探讨,形成了以媒介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平台和新格局。

二、多种融播形态,增强问政节目交互感

《电视问政:每周面对面》注重将演播室大屏、电视屏、电脑屏和手机屏联动起来。启用网络场外互动,将全媒体监督平台的新媒体留言互动、网络投票实时接入电视问政直播现场;设置网友提问和满意度测评环节,让大小屏交互起来。观众在收看问政节目的同时,可以通过多种终端表达意见观点,增强了观众的在场感和参与度。例如,在第69期节目中,播出水泥搅拌站扬尘噪音扰民问题时,问政现场相关负责人说已经停工整改,栏目的官方微信实时收到居民录制的视频,显示此时此刻该水泥搅拌站并没停工,节目组将微信内容及时接入直播现场,引起现场激烈的交锋。公众的意见观点得以公开发表,并通过与传统媒体联动,实时的交互感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用户关心的问题通过问政现场得到反馈后,又通过微信、短视频等微传播出去,使节目的传播效应进一步放大。经过73期节目的实践,电视问政直播现场外,新媒体发布涉及问政的微推多篇实现10万+,各场问政参与投票的网民实现10万+,通过网络观看问政直播的人数均突破100万+,中央及省市媒体都对升级之后的武汉电视问政进行关注,问政品牌份量加重。

在大小屏交互上,问政直播中还增设了网友提问、问政嘉宾现场回答环节。选取直播平台上网友的留言和提问,主持人在演播室和嘉宾现场答疑解惑,把原本你播我看的单向传播,变成了网友提问发言快速反馈的一种互动传播模式,整个传播过程实现双向、互动、有反思、有反馈。

该节目强调全天候伴随,利用手机媒体传播的实时性与移动性,进行数量大、碎片式的问政信息传播。武汉台安排专人专岗管理问政节目在手机端的信息推送,实时接收网友投诉、留言,回复网友相关政策咨询;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在每周节目直播前提前预热,公布当周上线单位,开启网络上对上线单位的满意度测评;随着节目直播临近,逐步揭秘当晚直播的亮点,锁定收视群体;直播过程中,在手机端实时更新网友留言和满意度测评数据;直播结束后,双屏互动同步推出受众关注的相关部门现场办公、曝光问题整改情况,让受众成为“新闻记者”,随时发现问题,实时反馈图片与文字,增强受众参与互动的广度与深度;从细节着眼,追踪问政记者、政府官员,发掘电视问政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与温情,增强电视问政节目的人情味与亲和力,搭建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共同推进社会治理。在强调交互与融合的同时,强化当好“把关人”角色,不跟风、不炒作、不唯点击量。与网友互动时,对于网友留言的筛选做好把关工作,确保播出安全和导向正确。

三、开创全新的问政督办体系,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电视问政:每周面对面》充分体现本地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积极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开创了全新的问政督办体系。利用武汉广电全媒体监督云平台,强化事件后续督办追踪,促进了政府相关部门体制机制的改革,推动政府提升工作效能。

武汉全媒体监督平台上设置有办结倒计时、报料详情打印、基本满意选项报料逾期管理等多个重要功能。节目首创将全媒体监督平台连接到政府智慧化政务服务平台,将平台上群众反映的问题集纳起来后,分门别类交给各个部门进行督办,做到件件有回音,增加了问政的精度、准度和强度。截至2021年底,云平台上各职能部门处理市民报料回复率达90.7%,综合满意度达89.06%。

同时,在武汉市纪委和治庸问责办的督办下,各区各部门以点触面、举一反三进行系统整改。据市治庸办统计,针对《电视问政:每周面对面》曝光的问题,相关单位组织开展全面排查和专项整治100余次,市直相关部门出台全市指导性文件20余个,达到了“曝光一个、解决一类、推动一方”的目的。节目还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信息桥梁”的角色,增设了市民提问团,先后邀请100多名“两代表一委员”、特邀监察员、企业代表、市民代表、律师代表等社会各界代表参与现场问政。利用全媒体传播体系,进一步畅通公共服务供需交流渠道,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更好地宣传党和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路和举措,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来源:武汉广播电视台)

监 制:杨明品

轮值主编:陈 林

后期编辑:秦 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