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序网 > 杂谈 > 正文

​满洲国是个什么“国”?

2024-10-17 01:06 来源:网络 点击:

满洲国是个什么“国”?

今天咱们谈谈满洲国。

所谓满洲,本来并不是个地理概念,而是指满族人。因为清朝满族人的正式名称是满洲族,满族是个简称。

大约19世纪初,日本学者开始在著作中把满洲作为地名使用,大致指的就是中国的东北地区。当时欧洲的传教士也接受了这个用法,称中国的东北地区为「满洲利亚」。但是在清政府的官方正式文件中,并不把东北地区称为满洲,而是叫「东三省」。1932年所谓满洲国成立以后,满洲才开始作为地理名称,出现在正式的国际条约以及官方文件中。

满洲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要上溯至日俄对中国东北和朝鲜利益的争夺。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战后通过《马关条约》,日本割占了中国的辽东半岛。但是签约之后仅六天,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出面干涉,要求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三国干涉还辽」。

1985年《马关条约》

最后协商的结果是,清政府支付三千万两白银,作为特殊赎金,从日本手里赎回辽东半岛,而赎金是跟俄国人借的。所以俄国随后又从清政府手里租借了大连和旅顺,等于转了一圈,辽东半岛最后成了俄国的利益。

同时因为甲午战争战败,清政府就采取了“联俄抗日”的外交策略。清政府与俄国在1896年签订了《中俄密约》,目的就是在朝鲜和满洲,中俄联手共同对抗日本。

1896年《中俄密约》

而俄国因此就获得了在满洲修建铁路的权力。这就是俄国所说的「中东铁路」——「中国东方铁路」的简称,清政府称为「东清铁路」。

「东清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1897年开工设计,全长约2400公里,计划工期6年。

中东铁路示意图

但是3年以后,1900年,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俄国以保护「满洲铁路」的名义出兵占领了东北全境。《辛丑条约》签订后,俄国不履行撤兵承诺,日本认为俄国企图把吞并中国东北变成既成事实,而这就直接危及到了日本的在华利益,同时也引起了英国和美国等列强的不满。

《辛丑条约》

1902年,英国和日本联手结成英日同盟,开始共同对抗俄国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扩张。

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投入运营。但是还不到一年,1904年,日本在英国和美国的支持下与俄国开战,「日俄战争」爆发。最后俄国战败求和,美国出面当调停人,日俄在美国缅因州的朴茨茅斯海军基地签订了日俄停战协议,就是《朴茨茅斯协议》。

《朴茨茅斯协议》

这个协议的核心内容,就是重新划分了日本和俄国在东北亚的势力范围,大大地削弱了俄国势力。其中和中国有关的内容,简单说就是,俄国割让了「南满铁路」,南满变成日本的势力范围。所谓「南满铁路」就是「东清铁路」从长春到大连段。

美国铁路大王「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董事长哈里曼(William Averell Harriman)在《朴茨茅斯》协议还在谈判时就来到日本,要求与日本合作经营南满铁路。被日本拒绝后又改为贷款和参股中国公司,扶持中国公司在南满自建铁路,继续与日本争夺东北的铁路权。

哈里曼(William Averell Harriman)

日本认为,南满铁路是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得的唯一有形战利品,中国的自建铁路会给「南满铁路」带来很大经营压力。中国和美国是在互相利用,联手对付日本,目的是逐渐地置「南满铁路」于死地。

1915年,中日签订《中日民四条约》。日本借助一战美英等列强无暇东顾的机会,暂时确立了日本在华利益的优势地位。但是随着一战的结束,特别是在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欧美列强开始围堵日本的在华利益,日本开始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日英同盟」也被解散。

1915年《中日民四条约》

如果说「南满铁路」之争是日美间的经济角力,「华盛顿会议」就应该算是日美之间的政治决斗。在「华盛顿会议」上达成的《九国公约》,事实上是把美国的所谓「门户开放」政策国际条约化,变成了国际法公约。简单说自此以后,日本在满洲谋求的任何利益和特权都可以说是违反《九国公约》的。所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国联认定其侵犯中国主权,要求日本退出满洲。日本拒绝接受,并宣布退出国联,日本因此在国际社会陷入了孤立。所以在当时的国际舆论压力下,日本如果想要继续维持其在满洲的利益,就只有让「满洲」脱离中华民国政府,成为一个独立国家,才能具有某种合法性。

华盛顿会议

而满洲之所以被认为是中华民国主权领土的法理依据,是《清帝退位诏书》明确声明:清王朝一切主权与领土移交临时共和政府。因此满洲当然是中华民国之主权领土。

《九国公约》

《清帝退位诏书》

但是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的同日,还颁布了一个法律文件,就是《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即所谓《清室优待条件》。其内容分为甲、乙、丙三部分,共19条。

《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

也就是说,溥仪退位的法律文件,是有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构成的。简单说,就是清帝承诺交出政权与领土,移交中华民国政府。同时中华民国政府承诺,保证清室享有一切优待条件。换句话也可以说,中华民国的的主权是从大清王朝“和平赎买”的。

但是清帝退位之后,新生的中华民国政府并没有如约履行《清室优待条件》,可以说19条基本都没做到。所以追随溥仪的所谓保皇党人,就认为,事实上民国政府靠欺骗获得的权力是不合法的。

1915年袁世凯推行「洪宪帝制」

另外,1915年袁世凯又开始推行所谓「洪宪帝制」,虽然最后失败,但是保皇党人就认为,既然袁世凯可以“推行帝制”,溥仪当然也就可以“恢复帝制”。所以1917年就爆发了所谓「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

其实所谓「复辟」是个以讹传讹的说法,因为张勋事实上并不是复辟清王朝的「君主专制帝制」,而是要创建一个新的以溥仪为皇帝的「君主立宪制」。其所颁布的《九章约法》明确约定了国体性质是「君主立宪制」,并且强调要严格遵守和执行《皇室优待条件》。

张勋复辟

虽然最后张勋的所谓「帝制复辟」只维持了12天就以失败告终,但是张勋复辟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民国政府和清帝溥仪,事实上都已经违背了当初的政治承诺。

因为先是民国政府没有履行「清室优待条件」,而后溥仪也没有遵守承诺退出权力。所以当初的「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约法」事实上双方都已违约。换句话说,如果说中华民国之主权已经不具备合法性,那满洲国脱离中华民国建国,就具备了合法性。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并强迫溥仪签订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完全推翻了原来《清室优待条件》中的承诺:永远废除了皇帝尊号,将皇室年金从400万元改为50万元,并将溥仪直接赶出了紫禁城,也不允许住颐和园,以后自己选择住所。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其实当初约定的400万元,民国政府也没有真正如数支付过,而冯玉祥修订的50万元,最后也没有真正支付过。而从紫禁城被赶出的溥仪,先是住在他父亲醇亲王载沣家,1925年在日本的协助下转至天津,住进了日租界的张园和静园。

1925年溥仪在日本的协助下转至天津

因为在1922年签订的《九国公约》的背景下,如果满洲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理论上说日本就能摆脱《九国公约的》限制和列强的围堵,实现日本的所谓“满洲利益”。所以应该说,扶持溥仪,让满洲从民国政府的版图中分离出去的政治企图,从这个时刻就开始了。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所面临的异常孤立国际形势,使满洲国的成立,提上了日程。

1931年底,溥仪在日本的帮助下从天津乘船到达满洲。1932年3月1日发表《满洲独立宣言》,宣布满洲国成立,建都「长春」,当时的名称叫「新京」。领土包括今天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全境,以及内蒙古东部和河北的承德地区。面积大约113万平方公里,人口大约3千4百万。其中汉族占大约83%,蒙古族与满族合计占大约15%,日本人和朝鲜人合计占大约2%。国体为「君主立宪制」,建国方针为「王道乐土,五族协和」。所谓「五族」就是汉族、满族、蒙族、朝鲜族和日本大和族。同时与日本签订《日满议定书》,日本负责承担满洲国的防卫与安全。

溥仪在日本的帮助下从天津乘船到达满洲

最先承认满洲国的是日本和萨尔瓦多,之后反「共产国际联盟」的参加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泰国等十几个国家以及苏联和汪精卫政府,也都承认了满洲国。美英则号召世界各国拒绝承认满洲国。到1943年,当时世界上大约有80个国家,其中有23个承认了满洲国。

满洲在经济上实行的是所谓“日满一体”的社会主义式的「计划经济体制」。所有重要产业实行「一业一公司」制度。就是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个特殊公司垄断经营,一共有40多家特殊垄断公司和20多家准特殊垄断公司。垄断公司是半官半民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满洲国政府与日本投资者共同出资,按股份比例分红。如果出现亏损,满洲国政府保障投资者10%的利润。

在日本投资和日本财阀的支持下,经过《满洲产业开发5年计划》的发展,满洲国的工业产值在二战末期一度已超过日本本土,成为亚洲第一大工业国。1945年全中国铁路总里程大约2万2千公里,其中一半在满洲。1949年全中国的公路总里程只有大约8万多公里,其中大约6万公里在满洲。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午夜苏联红军进入满洲。8月11日,溥仪及满洲国官员开始撤离。8月13日,乘火车到达通化大栗子车站。15日日本宣布投降。8月17日,溥仪在大栗子沟矿山株式会社技工培养所举行了退位仪式,宣读了《满洲国皇帝退位诏书》,满洲国政府宣布解散。

因为退位仪式是在8月17日午夜前开始的,午夜后结束的,所以满洲国的终结日就有了17日和18日两个不同的说法。

另外因为当时情势急迫、局面混乱,溥仪宣读完退位诏书之后,并没人负责收藏保管,最后退位诏书这么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居然下落不明,找不着了。所以今天只知道溥仪举行了退位仪式,也宣读了《退位诏书》,但《退位诏书》究竟说了什么,已经不知道了。

从1932年3月1日开始,到-1945年8月17日或18日结束,满洲国存在了13年零5个月。

8月19日,溥仪一行从通化机场起飞,计划先飞沈阳机场,然后转机去日本飞机在沈阳机场降落后,已经占领机场的苏联红军俘虏。

被苏联红军俘虏

战后1946年,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满洲国作为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罪行之一,溥仪作为证人出庭作证。

为了开脱自己的责任,溥仪把满洲国说成是完全是日本的阴谋,他本人完全是被欺骗被胁迫被控制和被操纵的被逼无奈。溥仪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也是这么说的。

《我的前半生》

但事实上溥仪在满洲国的成立并存在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并不光彩的角色。他在东京国际法庭和他的自传中都说了谎,他并不是无辜的。

满洲国确实是日本策划的「傀儡国家」,但同时也是溥仪勾结日本,企图复辟大清王朝的产物。满洲国是溥仪与日本相互勾结、互相利用的“共谋”。他们之间的所谓“矛盾”,并不是日本对他的所谓“欺骗与控制”,而是日本希望借助溥仪控制满洲,但溥仪却并不满足于偏据满洲,而是企图借助日本“复辟大清王朝”。

2005年日本NHK历史纪录片制片人中田整一出版了一本书叫《溥仪的另一种真相》。这本书的内容是溥仪的日语翻译林出贤次郎,秘密记录的溥仪与日本军政要人的会谈记录。从1932年11月到1938年4月,历时五年零五个月,共计496次会见情况。其中包括关东军司令官、陆军大臣和秩父宫、竹田宫等皇族,以及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石原莞尔等60多名日本军政要人。每次会谈记录,包括日期、时间、场所、人物及内容。这些极其珍贵的文献史料披露了溥仪满洲生活的另一种历史真相,也让读者对「满洲国」有了新的认识。

2005年 中田整一出版《溥仪的另一种真相》

林出贤次郎,当年既是日本使馆的一等书记官,又是溥仪的「宫内府行走」,还是溥仪的日语翻译。他中文流利还能掌握清朝宫中用语,与溥仪私交很好。林出贤次郎的记录,本来是日本外务省交付的任务,记录每次会谈重要内容,整理成文字,通过日本使馆每月三次寄送外务省。

林出贤次郎与溥仪

林出贤次郎

这本《绝密会见录》的正本,在日本战败后被全部焚毁,已不复存在。但1938年林出贤次郎被解聘以后,副本被他秘密携带回日本,藏在家中秘不示人。在将近50年的岁月里,林出贤次郎守口如瓶,始终保守着这个秘密。

溥仪1946年在东京国际法庭作证时,可能绝对没想到会有一本会谈纪录,原原本本记录着他本人谈话的内容,而且可以清晰地揭开与他所说的并不相同的「满洲国」真实的另一面。

这本《绝密会见录》是在林出贤次郎去世后,他儿子整理遗物时发现,才对外界披露的。今天人们已经无法知道为什么1946年,溥仪在东京国际法庭作伪证时,林出贤次郎没有选择公开这些记录?为什么这些重要的历史文献,林出贤次郎至死都未公开?

林出贤次郎的儿子对此的解释是:“父亲一直受「皇帝陛下」的宠爱,他是怕给「皇帝」带来麻烦。这个说法听起来确实有点“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