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序网 > 杂谈 > 正文

​二宫夺嫡的政治风波:论毛玠下狱

2025-01-17 17:54 来源:网络 点击:

二宫夺嫡的政治风波:论毛玠下狱

毛玠清公素履,而不免其身,惜哉!

毛玠是曹操的勋旧肺腑,也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方针的创始人。

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魏书 毛玠传》

在同僚崔琰因反对“汉魏嬗代”而被诛杀后,毛玠大发牢骚,因此激怒曹操,被捕入狱。

表面上看,“毛玠案”是“崔琰案”的延续,然而从更深层面看,这其实是曹丕与曹植的“夺嫡风波蔓延”。

因为陷害毛玠的人,和陷害崔琰的人均出自曹植集团。毛玠因为党附曹丕,引来曹植忌恨,必欲除之而后快。

毛玠是文吏出身,几十年的血雨腥风,让他对政治斗争有着极端敏锐的嗅觉。

为求自保,毛玠故意不提夺嫡之事,反而坚称自己是因为“拒绝权贵请托”而遭到陷害,将水搅浑。最终在曹丕的运作下,成功出狱,避免了崔琰的下场。

毛玠案与崔琰案,虽然前后相继,但本质完全不同。

崔琰案是曹操试探群臣对自己篡汉的态度;毛玠案则是曹操试探群臣对两位潜在继承人(曹丕、曹植)的态度。

本文共 4600 字,阅读需 9 分钟

毛玠下狱的原因

陈寿因为著史立场原因,在《毛玠传》中不敢直言其下狱的真实原因,只是遮掩为“毛玠替崔琰打抱不平”。

崔琰既死,(毛)玠内不悦。--《魏书 毛玠传》

崔琰本是西曹的长官,在西曹被裁汰之后,转入东曹,与毛玠共事。

西曹典幕府内部人事任免,东曹典幕府外部人事任免。崔、毛二人虽然阶级立场有差异,但彼此合作还算融洽。因此崔琰被杀,毛玠颇感惋惜。

《毛玠传》提到的“天不下雨是因为诛杀贤臣(指崔琰)”仅仅是其下狱的导火索。

“天不雨”属于儒家学说中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系统,即讽喻曹操所作所为不合天道,非命世之主。

后有白(毛)玠者:出见黥面反者,其妻子没为官奴婢,(毛)玠言曰“使天不雨者盖此也”。--《魏书 毛玠传》

崔琰既死,毛玠内不悦

毛玠下狱的真实原因,被隐藏在《魏书 和洽传》中,即毛玠是遭人陷害。

魏国既建,(和洽)为侍中,后有(举报者)白毛玠谤毁太祖,太祖见近臣,怒甚。--《魏书 和洽传》

陷害毛玠的人,就是曹植的心腹丁仪。

丁仪是曹植谋主,多次毁谤曹丕党羽,崔琰、徐奕等人皆受其害。

崔琰、徐奕,一时清贤,皆以忠信显于魏朝;丁仪间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诛。--《傅子》

丁仪为什么要陷害毛玠呢?因为毛玠党附曹丕。

毛玠曾经密谏曹操,称“袁绍嫡庶不分,自陷大祸”。这实际是一种强硬的政治表态。

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曹)植有宠,(毛)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魏书 毛玠传》

需要注意的是,崔琰诛死与毛玠下狱,均发生在建安二十一年(216),而翌年(217)就是曹丕正式被立为太子的时间。

(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为魏太子。--《魏书 文帝纪》

可见毛玠下狱的时间节点非常敏感,可以说是“立储之争”的最紧要关头。

丁仪是曹植的鹰犬,他望风承旨,替主子到处乱咬自然是应该的。然而丁仪虽然告了黑状,决定权却在曹操手中。

从结果上看,曹操听信丁仪而逮捕毛玠。而丁仪党附曹植,毛玠党附曹丕,人所共知。可见在这件事情上,曹操实际是在打击曹丕、支持曹植。

这就有必要探讨曹操在“立储问题”上的立场倾向。

二宫夺嫡的本质

曹操是个不拘礼法的人,然而立储之争,绝非仅仅凭借曹操的个人好恶。

如果仔细观察曹丕与曹植身边的附庸,就会发现,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政治势力。

曹丕身边的附庸,是司马懿、陈群、毛玠、桓阶等大地主、大门阀为代表的豪族势力。

曹植身边的附庸,是丁仪、丁廙为代表的谯沛子弟,以及杨修为代表的受到贬抑的旧门阀(杨修是袁术外甥)。

如果从“出身划分”上看,曹丕是门阀权贵的代言人;而曹植背后,则站着一批谯沛老乡。而谯沛成员在曹魏阵营中,一贯最受重视。

其实朝臣站队的原因,非常好理解。

在宗法专制社会,嫡子与长子,具备了不可撼动的继承优势,因此在曹昂死后(197),曹丕便以庶长子的优势,一跃而成“储位之争”的领跑者。

对于门阀豪族来说,他们本就“伏膺儒教、谆谆守礼”,往往以国之栋梁自诩,甚至喜欢通过“谏诤”而博取美名,为家族的特权地位增加政治砝码。两汉时代,门阀领袖为了维护“立嫡以长”的规矩,闹出的血案不可胜数。

在曹丕继位优势如此明显的情况下,门阀代表们自然要“如蝇见血”般蜂拥蚁附,唯恐落在后面。

曹丕继位之后(220),也没有亏待这群人,他采纳了陈群(颍川门阀代表)的建议,弱化察举制,改行九品官人法,从制度层面大大强化了权贵阶层的垄断地位。

及(曹丕)即王位,封(陈)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陈)群所建也。--《魏书 陈群传》

门阀豪族党附曹丕

相比之下,曹植身边的丁仪、丁廙等人,则是曹操的乡里故交。二丁的父亲丁冲,是曹操的旧友。而丁氏同族的丁夫人,则是曹操的前妻。

因为这层关系,曹操还一度想把自己的长女(清河公主)嫁给丁仪为妻。此事最终在曹丕的阻挠之下作罢。

太祖以(丁)冲前见开导,常德之。闻(丁)仪为令士,虽未见,欲以爱女(清河公主)妻之。--《魏略》

曹丕破坏丁仪与清河公主的婚姻,就是担心曹植集团势力膨胀。曹丕转而将公主介绍给了夏侯楙(夏侯惇次子),将夏侯惇家族拉拢到了自己阵营中。

五官将(指曹丕)曰:“女人观貌,而正礼(指丁仪)目不便,诚恐爱女未必悦也。以为不如与伏波(指夏侯惇)子楙。”--《魏略》

在曹丕眼中,丁仪是“巧佞之尤”;但在曹操眼中,丁仪却是“好士”。可见曹操是支持丁仪的,背后反映的,便是他支持曹植。

毛玠、徐奕、何夔、桓阶之流,皆鲠臣硕辅,(丁)仪等交构其恶,疏斥之。然则二人(即丁仪兄弟)盖巧佞之尤。--王鸣盛

(曹操)嘉其才朗,曰:“丁掾,好士也。”--《魏略》

曹操嘉其才朗,曰:丁掾,好士也

曹操在二子之间的立场倾向,十分明显。在宗法社会中,“幼子”想和“长子”分庭抗礼,离不开宗主在幕后的扶持。比如吴国的孙霸与孙和夺嫡,背后便是孙权在操纵。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扶持曹植呢?这与他的执政理念有关。

人所共知,曹操是庶族地主的代表人物,奉行的是“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即只论能力,不论出身。

这与彼时“门阀当道”的大环境格格不入。因此一旦代表着门阀利益的曹丕继位,势必实行有利于豪族的政策(历史发展确实如此),使得“唯才是举”彻底告终,这无疑是对曹操一生心血的逆流与反动。

因此,曹操才会扶持曹植与曹丕夺嫡,甚至可以认为,谯沛出身的丁仪兄弟,很有可能是曹操故意分派给曹植的助手。

丁仪字正礼,沛郡人也。父冲,宿与太祖亲善。--《魏略》

谯沛子弟的本质,是庶族地主出身的军功集团,也是高平陵之变(249)以前的曹魏统治集团。

从曹操的执政理念来看,利用庶族地主(曹植),牵制士族门阀(曹丕),是十分合理且可信的。

毛玠的自救之道

毛玠作为曹丕党人,而遭丁仪构陷,自然知晓其中硍节。

但毛玠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绝口不提夺嫡之事,反而一口咬定自己是因为没给人“开后门”才遭到构陷。

彼时(216)西曹已被裁撤许久,东曹成为丞相幕府的唯一人事机构,作为东曹长官的毛玠,自然免不了受到各方请托。

因此毛玠下狱之后,一口咬定有人“属臣以私、无事不绝”。通过混淆视线,把水搅浑。

臣(毛玠)垂龆执简,累勤取官,职在机近(东曹),人事所窜。属臣以私,无势不绝。--《魏书 毛玠传》

另一方面,毛玠也知道陷害自己的主谋是曹植,因此坚持要求与举报者(丁仪)当面对质。

(毛玠曰)乞蒙宣子之辨,而求王叔之对。--《魏书 毛玠传》

毛玠当然知道,曹操绝不敢让举报者与自己“公堂对簿”。同时为了维护曹操的脸面,毛玠绝口不提举报者的姓名,而是在细节问题上引经据典,顾左右而言他。

在曹操进退两难之际,桓阶、和洽出面,替毛玠求情。曹操遂顺水推舟,将毛玠释放。

桓阶、和洽进言救(毛)玠。--《魏书 毛玠传》

桓阶是曹丕的忠实党徒,多次面折廷诤,替主子谋福利;至于和洽,与毛玠相友善,政治立场也可想而知。

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桓)阶数陈文帝(曹丕)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魏书 桓阶传》

桓阶党附曹丕,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可以说,毛玠能成功出狱,一方面得益于自己的政治智慧,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曹丕的斡旋营救。

和洽在营救毛玠时,也曾提出“当面对质、两验其实”的措施。结果被曹操一口回绝,草草遮掩为“欲两全毛玠及言事者”。

(和)洽对(曹操)曰:“人情难保,要宜考覈,两验其实。”--《魏书 和洽传》

太祖曰:“所以不考,欲两全玠及言事者耳。”--《魏书 和洽传》

曹操口中的“言事者”,指的其实就是丁仪。可见曹操在毛玠案中,立场明显偏袒于曹植。

毛玠与和洽不敢直言,也是有所顾忌。因为曹操性格猜忌,一旦被伤了面子,就要找机会杀人报复。

比如崔琰受髡刑(剃发)之后,不知悔改,继续大宴宾客,结果从“髡刑”升格为“死刑”。

太祖令曰:“(崔)琰虽见(髡)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魏书 崔琰传》

贾逵则聪明许多,下狱之后,主动要求披枷戴锁,满足了曹操的虚荣心,因此提前假释,官复原职。

(贾)逵著械適讫,而太祖果遣家中人就狱视逵。既而教曰:“(贾)逵无恶意,原复其职。”--《魏略》

毛玠下狱时(216),贾逵与崔琰的故事历历在目,因此他只能通过把水搅浑,来保全自身,同时期待主子的运作周旋。

最终在曹丕的努力下,毛玠成功出狱,得到善终。

小结

毛玠下狱,表面上看是崔琰案的延续,实际完全不同。

崔琰是因为嘲讽曹操篡汉自立,而遭到诛杀;本质是曹操逼群臣在“汉室与魏室之间”站队。

毛玠则是卷入了二宫夺嫡,被曹植党人构陷入狱;本质是曹操逼群臣在“曹丕与曹植之间”站队。

毛玠作为跟随曹操起家的兖州故吏,政治嗅觉自然是异乎寻常的。他为求自保,一口咬定自己下狱是因为拒绝给权贵开后门,而绝口不提夺嫡之事。

难道毛玠不知道自己下狱的真实原因么?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但当时的局面,就是人人都看得清,但人人都不能说,谁敢点破玄机,谁就得人头落地。

毛玠入狱在建安二十一年(216),而翌年(217)曹丕便正式获得太子的敕封,立储之争终于告一段落。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得立储君

随着曹丕得势,曹植倒台,曹操通过扶持“谯沛子弟”而牵制“士族门阀”的战略构想,也不得不逐步收敛。

曹操暮年时,有着比较明显的士族化倾向,这是因为想要篡汉自立,离不开士族门阀的支持,因此不得不做出妥协。

比如毛玠之后的继任东曹掾是何夔,一个来自豫州陈郡的门阀子弟。何夔的曾祖何熙,是汉安帝时期的车骑将军。

(何夔)曾祖父熙,汉安帝时官至车骑将军。--《魏书 何夔传》

何夔接替毛玠掌管东曹之后,一改毛玠“选拔清贞、斥退浮伪”的用人方针,转而施行“慎德”的政策。

(何夔)入为丞相东曹掾。夔言于太祖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以庸制禄,则民兴功。以为自今所用,必先核之乡闾,使长幼顺叙,无相逾越。”--《魏书 何夔传》

所谓“慎德”即重视德行,而“德”在魏晋语境中,实际是“尊卑秩序”的代称。比如曹操口中的“至德之人”(见《求贤令》),说的就是门阀豪族。

随着曹丕在夺嫡中大获全胜(217),站在他身后的豪族势力也跟着重新抬头(220)。九品官人法的颁布,即为明证。

晚年的曹操为了取得士族对汉魏嬗代的支持,也不得不从“唯才是举”逐渐调整为“慎德”。毛玠与何夔“大相径庭”的用人方略,充分说明了彼时政治风向的变化。

可见古往今来,现实利益压倒一切。雄杰英霸如曹操者,也不得不为了家族利益,而向大环境做出妥协让步。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