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序网 > 杂谈 > 正文

​《中国摄影家马福的艺术人生》(连载5-1)

2024-09-08 02:11 来源:网络 点击:

《中国摄影家马福的艺术人生》(连载5-1)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中国摄影家马福的艺术人生

——深切缅怀一位共产党员的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

文/江 涛

壬寅初冬噩耗惊,先生归天驾鹤行。

八十有二耄耋寿,撰文缅怀寄深情。

摄影艺术赢好评,工匠精神受尊敬。

家国情怀好品质,丰碑永驻留贞铭。

【时任房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文联党组书记赵佳琛,在《<马福纪实摄影选>总序》中说:“马福先生是全国知名的摄影家,几十年前,名字被《中国摄影家词(辞)典》收录,在摄影届,是房山第一人……马福先生跑遍了房山的山山水水,用镜头记录了房山各个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变迁。形象地说:他是房山的“图片库”;抽象地说,他的摄影作品,是“房山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房山的一份重要人文资源……马福先生是房山区摄影界的领军人物,代表着房山摄影艺术的最高水平……2012年5月6日”】

【中国摄影家——马福】

马福(1941-2022),笔名马夫,中共党员,北京房山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摄影家协会会员(前身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分会),创始人之一。房山摄影协会创始人。曾任房山县文化馆副馆长、县年画创作组组长、房山县合唱团团长、房山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房山摄影协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房山摄影家协会第二届主席,2022年7月,第三届房山摄影家协会授予荣誉主席。被誉为“房山第一位中国摄影家”、“房山照片资料库”、“摄影艺术领军人”、“房山摄影史的丰碑”。1985年被收录《中国摄影家辞典》;1989年被收录《中国摄影家大辞典》。

著有《马福摄影纪实选——印象城关》(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马福摄影纪实选——印象良乡》、《马福摄影纪实选——记劳动模范吴春山、徐庆文》、《马福摄影(画册)》(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有千余幅摄影作品获得各种荣誉。

5-1【自幼勤奋 功成名就】

巨星陨落泣声绵,音容笑貌留世间。叹巨星陨落煌煌影界顿然失色,惊翘楚西归艳艳文坛不幸含悲,一代摄影大师马福先生千古。2022年10月29日,马福先生遗体送别仪式在房山殡仪馆举行。早上7时30分,殡仪馆门前排起了长队,大家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默默追忆马福先生的艺术人生和崇高品质。8时,送别仪式开始,大家佩戴白花,缓缓步入告别厅,送别马福先生最后一程。

在低沉的哀乐声中,房山区文联主席、作家协会主席史长义,房山区文联副主席任建新,房山区商务局长李雪生、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李青梅,房山书协主席侯振海,燕山文联摄影家协会主席刘建军、房山作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陈玉泉,房山摄影协会常务副主席刘强,副主席孙绍棠吴吉平刘卫峰、应光超,徒弟杨伟宋春华,房山摄协李云鹏田万军王红永王志刚张哲等,生前同事和友好张桂霞秦伟王凤坤王风江侯玲珑徐志刚罗桂东莘德艺李佳文孙亚杰周兰萍张昊张晨光张志清杨增元龙海滨安立民张立新李叶茂李雪东江涛等,缓步走到遗体前三鞠躬,含泪与马福先生作最后告别,并和家属一一握手,请他们节哀。

精神品质,学习楷模。马福先生给人留下的记忆是:中等身材、体量匀称,摄影马甲是出行的标配。脸庞上的皱褶和金丝边眼镜,透出一股温润的儒雅之气,右脸上有代表性的那颗痣,彰显出一些贵气。眼神中总是有那么一种自信,可以看出他高风峻节的风骨和刚强不屈的性格。略带烟酒嗓中带有一丝金属味道,温文尔雅、不卑不亢的谈吐里,能感受到为人处世的真诚和善良,先生仁慈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很少为自己着想,是一个沟通挚爱和友谊的真正使者。

在面对艺术创作困境时,绝不让步,总会有奇迹般的解决办法。在艺术创作中,有敏锐的感知力和创作力,颇具丰富的想象力。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又渗透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启迪与艺术享受,对房山摄影事业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房山摄影事业永远的不朽丰碑。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是先生精神品质的内核,是我需要学习传承的精神楷模。

家庭成员,名号出处。马福,男,汉族,民国辛巳三十年(1941年)3月12日,出生于北京房山。2022年10月27日(十月初三)12时19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房山逝世,享年82岁。马福先生父亲马志林(1895-1973),已故;母亲马王氏(1902-不详),已故。家中姊妹五人,大姐马桂芬(1924-不详),已故;二姐马桂云(1933-不详),已故;哥哥马荣(1939-不详),已故;妹妹马晓军(1948-健在),曾用名马桂香,马福在家中排行第四。夫人宋淑青(1940-1999),已故,生前为中学教师,育有二女。

马福先生名字由来,刚出生时有部队进村,准备分散在各户入住,听说家里有小孩刚出生,就决定不住了,说是别打扰人家。家人听说后,感觉是这孩子为家里带来了福,为此大号就叫了马福。

【少年时期的马福】

人生目标,立志报恩。马福先生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马志林,出生于清光绪乙未二十一年(1895年),没有读过书,解放前曾在房山岩上村给地主扛长工。五十年代初,曾与小自己27岁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王国福,在北京大兴县红星公社大白楼生产大队,同住在旧时地主家的“长工屋”里,一同下地劳动,期间马志林先生荣获国营德茂农场(即北京大兴国营南郊农场一分厂)插秧四等模范。王国福(1922-1969),汶上县义桥乡孙汪人。12岁时逃荒至北京,后定居大兴县大白楼村。1969年8月,因病去逝。1970年元月,《人民日报》及全国各大报纸,均以显著位置登载了报道其事迹的长篇通讯《拉革命车不松套,一直拉到共产主义》。王国福曾经说:“要等到全体社员都住上瓦房,我才离开长工屋。”母亲马王氏,生于清光绪壬寅二十八年(1902年),满族。

马福先生刚入初小读书时,母亲告诉他:“上学吧,上出来是自己的,将来就不会吃不识字的亏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好好读书,长大了学点手艺,是自己一辈子的饭碗,要长出息、有志气,要懂得节俭、学会吃亏、帮助人,千万别想着占别人便宜,就是穷也要穷的有志气。朴实的语言,成为了日后马福的源动力和一生的奋斗目标。他自幼立志,“要自己给共产党报恩,因为解放后家里摆脱了贫穷,再不受地主压迫剥削了。”

【青年时期的马福】

寒窗苦读,念书报国。马福先生自幼在母亲满族人家庭礼数的熏陶下,很是乖巧懂事,聪明伶俐。1948年12月,房山县全境解放。1949年1月,9岁的马福开始在村中的初级小学(四年制)读书。1953年9月,开始在房山长沟高级小学(三年制)读书。1955年9月,开始在房山第二中学(三年制)读书。1958年9月,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被保送至第一届招生的房山师范学校(三年制)读书。1959年5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为房山师范学校建校后发展的第一批团员。1961年8月,21岁的马福房山师范学校学习期满毕业,被分配到房山交道中学任教。

1961年至1962年,先生又到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化学进修班脱产学习,取得大专学历。1962年7月,进修学习结束回到房山县交道中学,短暂教导处工作后,开始化学、音乐、美术教学,并担任班主任工作。1963年11月,调入房山县文化馆工作至退休,开始从事美术、文艺和摄影艺术创作等工作。1969年任县文化馆副馆长。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七十年代初,马福任房山年画创作组组长。先后组织开办学习培训班、提高班几十次,有160多人次参加美术创作,有多幅房山农民画在全国美展、北京美展参展,部分作品出版了年画或被录入画册。其中刘仲全张广马福创作的《水往高处流》、《迎风飞燕》等作品,入选庆祝建国二十五周年中国美术作品展览。时隔多年后,原房山年画创作组成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张广说,现在看起来,当时的美术作品有很强的时代感,让我感到很亲切。房山当年的农民画创作量大、获奖作品多,在北京引起很大轰动,声名远播中外,被誉为“北京户县”。现有200多幅当时的房山年画原作,珍藏于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

【中国摄协、北京摄协会员证】

大国工匠,功成名就。1980年,40岁的马福先生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分会,即北京摄影家协会前身(会员证编号:0013),是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三届理事、常务理事,之后担任艺术顾问,并兼任会员审定委员会委员和展览部副主任。1982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证编号:02400),曾连任三届常务理事和一届艺术顾问。1985年,创建房山摄影协会,担任第一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第二届房山摄影家协会主席,2022年7月,被第三届房山摄影家协会授予荣誉主席。

1988年,马福先生48岁时,经北京市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授予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副研究员是职称,不是级别,副研究员为科研人员序列的副高级职称,相当于高校的副教授,工程师序列的高级工程师。

【房山第一位中国摄影艺术家——马福】

大国工匠荣誉膺,艺术创作技艺精。

培育匠才育桃李,领军人物旗手擎。

高尚情操耀彪炳,向善向美见真情。

房山照片资料库,记录家乡永留名。

马行不动势若来,福荫后辈家国怀。马福先生是房山涌现出的第一位摄影艺术家,先生一生坚韧不拔,矢志不渝;恒专不骄,虚怀若谷;尊师重道,礼诚谦恭;无私奉献,义薄云天;品高艺粹,德艺双馨;光耀故国,激励后人!是房山人的骄傲。

先生曾经说:“从摄影家本身来说,只有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自觉地在作品中蕴含人文情怀,才能拍出历久弥新的作品。”先生的一生主要精力投身于所喜爱的摄影艺术创作之中,用镜头不仅留下了祖国的大好壮美河山,也留下了家乡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影像,可谓是房山照片历史资料的当代“太史公”。先生的镜头不仅记录了他自己的艺术人生,也记录了房山的自然人文美好,更记录了祖国的不断强大足迹。祝福祖国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祝福房山踔厉奋发更加美好,也祝福恩师在天堂一切安好。最后,我愿借用先生的一句话与您共勉,即:“做人要有问心无愧的态度,做事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此文写作完成时间较长,一是因水平有限,二是因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每次都是始于理清思路,打开电脑开始写作,又终于泪洒键盘失控结束。循环往复半月有余,今日总算成稿,像是写完了一篇作业,身心得到了一丝慰藉。缅怀恩师既是学生的责任,也是学生的使命,更是对老师和亲属最好的交代。好了,不再赘言。

重要的是感谢先生家人对本文的校审,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宋春华先生重要资料提供,及有关情况回忆的无私鼎力支持帮助。鸣谢在文稿撰写过程中,傅庚先生、赵永祥先生、张战鹏先生、马琳女士、傅运红女士、刘强先生、李瑞祥先生、肖长林先生、邢海文先生、付春光先生、扈金山先生、孙绍棠女士、莘德艺先生、王秀文女士、蔡丰怀先生、刘海龙先生等等老师,提出宝贵建议,提供相关信息资料。但文中表述仍恐有不够准确之处,敬请知情者批评指正,并留言修正、补充、完善。

一捧黄土永相隔,无限悲痛徒奈何。神香难递学生意,三七撰文丰碑刻。白云望断,慈爱难忘,永远怀念。

壬寅年十月廿三日 于京西林夕草堂 (20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