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序网 > 杂谈 > 正文

​“望奎”原是“泰州”,哥哥请安息吧!

2024-07-12 19:00 来源:网络 点击:

“望奎”原是“泰州”,哥哥请安息吧!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本报记者山东德州找到李传平烈士亲属 ——

“望奎”原是“泰州”,哥哥请安息吧!

付宗喜家一直保存着李传平的革命烈士证明书。高鑫 摄

关注交汇点看专题报道

□ 本报记者 金亦炜 高鑫

6月13日,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义渡口镇大傅家村,77岁的村民付宗喜在家中迎来一群江苏客人。双方拿出各自掌握的资料对证,确认付宗喜的哥哥“李传平”,便是安葬在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凤栖园的“李川平”。近70年来,全家人只知李传平“因公积劳成疾病故”,但到底葬在何处,始终无法确认,亲人为此魂牵梦绕。

这也是“70年·70人”志愿军英烈专题寻亲行动中第九名确认亲属的英烈。陪同寻亲的德州市陵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股股长郑吉闰说,江苏的工作做得太扎实、太细致了,值得学习。

“李传平其实是我的亲表哥,他3岁丧母,7岁丧父,是个孤儿,就被过继到邻村我家,由我父母一手带大。他是当年我们大傅家村唯一一个姓李的男丁。”付宗喜向寻亲团队说起往事。

“哥哥1926年出生,1946年当兵。总是听父母讲他在部队很勇敢,牺牲后被评上烈士。”付宗喜从卧室橱柜里拿出一个皮包,取出存放得完完整整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老房子翻盖了3次,证书都保留得好好的”。这张由民政部1983年颁发的证明书上写着“李传平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壮烈牺牲”,生前为“解放军干事”,“1955年9月在革命斗争中,于江苏望奎县,因公积劳成疾病故”。

付宗喜介绍,这张烈士证明书是自己母亲,也就是证书上所登记的“付李氏”持有的。证书“备注”一栏写着“换证”,是因为起初证书被误发给李传平的婶婶,县里遂“寄来一个牛皮纸信封”,请付宗喜母亲去陵县(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县城办理换证手续。“我母亲从村里徒步往县城跑了3个来回,前前后后加起来有180里地。”令人欣慰的是,正是因为有这张证书,母亲付李氏享受烈属待遇直至去世。

付宗喜回忆,家中曾保存有哥哥的照片和信件,如今都已找不到。虽对哥哥没有清晰印象,但在付宗喜心中哥哥是英雄,他十分钦佩自豪,一直想去哥哥的墓看看。

但是,江苏望奎县在哪里?付宗喜曾托人问过,望奎确有此地,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并不在江苏。但是证书上明明写着“江苏”,且父母口中哥哥的牺牲地也是江苏。信息在“望奎”这里陷入死胡同,自己也没有能力查清楚,给哥哥扫墓的愿望在他心中一搁就是几十年。

在泰州这边,“70年·70人”志愿军英烈专题寻亲启动后,根据海陵区凤栖园70名志愿军英烈合葬墓墓碑上的“李川平”之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褒扬处副处长张华在中华英烈网查找,发现一位籍贯为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的“李传平”烈士,他判断其很可能与“李川平”为同一人。

“在中华英烈网搜‘李川平’,没有对应烈士,搜发音相似的‘李传平’显示有5位,其中4位在1940年代就牺牲了,那时抗美援朝战争还没开始。而德州‘李传平’牺牲时间是1955年,这与合葬墓墓碑上的时间可以对应。”张华告诉记者,点开德州“李传平”的档案后,一个惊喜出现了——安葬地点明确写着“泰州市烈士陵园”。

6月13日,寻亲队一行来到德州市陵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受到热情接待。在该局保存的1982年版“山东省陵县革命烈士英名录”中,寻亲队发现了“李传平”的名字,牺牲时间、地点与付宗喜保存的革命烈士证明书相同,安葬地点为“太州市烈士陵园”。“这个‘太’很可能是根据读音写的,当年人们文化水平不高,这种现象很常见。”张华说,该英名录中的“太州”可以断定为江苏省泰州市。

而“望奎”从何而来?郑吉闰推测,这可能是当年抄录伤病员信息的工作人员误将“江蘇”的“蘇”认成“望”,将“泰州”的“泰”认成“奎”。仔细看烈士证明书上的手写汉字,“江苏望奎县”与“江苏省泰县”也极为相像,疑为在不断辗转中手抄错了。但从不知李传平与“泰州”有关联的家人,难以作此猜想推测。

正是根据英名录中“李传平”的籍贯信息,寻亲队来到“山东省陵县义渡口公社大傅家大队”的现址——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义渡口镇大傅家村,成功找到李传平的弟弟付宗喜。

“付宗喜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和‘陵县革命烈士英名录’都显示,李传平的牺牲原因为‘积劳成疾’,这与病逝于泰州第八康复医院的李川平情况吻合,同时,中华英烈网明确记载籍贯德州的李传平安葬在泰州,可以确定,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义渡口镇大傅家村的‘李传平’就是合葬墓里的‘李川平’。”张华说。

一捧鲜花,两箱水果,一份慰问金,付宗喜用微微颤抖的手接过寻亲队远道带来的情谊,沧桑的面孔感伤又激动。从铭记了数十年的“望奎”到“泰州”,英勇的哥哥终于在他心里真正安息了。“哥哥的安葬地搞清楚了,了了我们家一直的心愿,可惜我现在行动不便,我会让儿子去泰州祭扫……”